第七章 預測市場有效嗎? 跋二 價值投資,迎接偉大中國投資時代(1 / 3)

第七章 預測市場有效嗎? 跋二 價值投資,迎接偉大中國投資時代

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24年,持有華盛頓郵報32年,吉列刀片19年,幾隻牛股幾乎貫穿了巴菲特投資的半生,同時也把巴菲特推到了全球最有錢人的地位。巴菲特說:“如果你發現三個偉大的企業,你今生將會變得很富有!”

巴菲特在1987年開始大舉建倉可口可樂,到1997年時,巴菲特的可口可樂投資10年賺了14倍。用巴菲特的話,“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公司,哪怕你給我1000億美元,給我100個全球最能幹的經理,要我打敗可口可樂,我會把錢還給你,並告訴你,這不可能!”消費類和特許經營的護城河,是巴菲特一貫的投資偏好!

如果我們以道指、標普500、納指為樣本,選取100家於2000年前上市的美國本土行業龍頭公司,將其分為10類,通過分析,我們發現,10類行業在過去30年裏分化是相當嚴重的。排在前5名的分別是:信息服務229.77倍,批發零售131.34倍,生物醫藥77.86倍,電子半導體電訊57.65倍,消費品41.09倍。排在後5名的是:文化傳播29.97倍,電氣28.22倍,機械運輸設備及服務26.61倍,金融25.90倍,能源及化工12.74倍。

從個股看,黑馬主要集中在批發零售、信息通訊電子、生物保健行業。在100家公司中,收益超過100倍的有17家:家得寶1963.29倍、思科1025.84倍、時代華納731.38倍、微軟578.82倍、甲骨文576.46倍、戴爾547.47倍、安進508.06倍、沃爾瑪百貨409.24倍、快捷藥方258.33、應用材料238.12倍、百思買236.46倍、奧多比215.16倍、聯合保健集團202.74倍、沃爾格林179.40倍、英特爾173.96倍、高通159.08倍、勞氏118.54倍。收益低於5倍的有6家:波士頓地產4.24倍、康菲石油3.60倍、羅克韋爾自動化3.56倍、雅詩蘭黛3.03倍、新聞集團2.70倍、高盛2.18倍。

當很多人讀完上述信息,他們可能會感歎自己怎麼就沒有像巴菲特一樣及早發現想可口可樂這樣的優秀公司。可是,眼下當你還不關注那些在中國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幾十年後,你恐怕也會像那些讀可口可樂年報的人一樣扼腕歎息自己錯過了一生中賺取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利潤的機會。

從經濟格局看,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正在納入全球統一的大市場中。沃爾瑪、家樂福等一些世界級連鎖巨頭早已在搶占了中國市場後進入到行業兼並重組的新一輪搶占中。不光是商業零售行業集中度在加強,細分的所有行業的兼並重組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到最後,勢必形成幾家巨大的、最有規模、最有效率的巨無霸龍頭企業成為行業的領袖。

對中國各行業的龍頭企業來說,隨著國內區域壁壘的拆除同樣麵臨著極大的發展機遇,它們的成長不但表現為行業的自然增長,而且還表現在市場占有份額的非常規提高。例如,在上市公司青島啤酒身上,我們看到了美國AB公司1960年時的身影。1960年,AB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約10%,經過40年的發展,到2002年,AB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已達到49%。而青島啤酒目前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為12.5%,它的發展潛力巨大,且前景一片大好。

更重要的是,像青島啤酒這類中國國內的龍頭企業,我們更看好它的是未來利潤率的提高。由於中國目前還存在著地區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現象,青島啤酒的營業費用和銷售費用占總收入的比重過大,分別為8%和16%,造成青啤淨利潤極低,僅為3%。而AB公司這兩者之和才16%。可以想見,在未來,當中國一旦消除了地區壁壘之後,像青啤這樣的龍頭企業,將不再需要維持如此高昂的營業費用和銷售費用,那麼,它的淨利潤率也會因此而大幅上升。

在中國,像青島啤酒的絕不是個案,它是當今中國一批龍頭企業的典型代表。未來10年,隨著以“上證50”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的利潤增長,且遠遠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這將為即將到來的中國長牛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海外資本市場看,當人民幣開始第一個10%的升值時,全球資本會像潮水般地蜂擁而入中國,人們接著又會預期下一個10%的升值。而人民幣升值引起的賺錢效應,又將誘發更多的全球資本到中國資本市場中來。更進一步看,當歐、美元區投資者投資於人民幣資產的證券市場後,由於他們有幣值升值部分的補償,他們在中國股市裏可以接受比本國股市更高的市盈率,這將是未來推高中國股市市盈率的又一重要力量。當然,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在大牛市裏,當賺錢效應引發瘋狂時,人們將不再計較市盈率的高低。日本20世紀80年代股市平均市盈率曾在瘋狂的時候達到過60倍,由此可窺見中國股市未來市盈率的可容忍性。

今天的中國經濟,麵臨著和日本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非常相似的景氣狀況。1985年,日本經過戰後幾十年的黃金發展後,各產業競爭力非常強,貿易順差年均高達470億美金。美國聯手其它經濟發達國家向日本施壓,要求日元升值,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的“廣場協議”。從此,日元從1985年對美元1:260升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最高點——1:80,上升了足足3倍。在日元升值的強大預期下,全球資本都湧向日本,日經指數也從1985年的7600點升至1990年最高39000點,升了5倍。日本的地產價格也升至曆史最高位,東京地產總值一度甚至超過了全美國的地產總值,難怪那時有一陣子從日本國內傳出有人要收購整個美國的狂妄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