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伸張擴展你的優勢:在實踐中實現你的優勢 3.化機遇為成功的最大資本:抓住每一個機會
機遇隻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機遇不是運氣,要抓住機遇,就要有一個“有準備的頭腦”。簡單地說,就是讓你的頭腦時刻保持警覺,一旦機遇出現,就認出它、抓住它、利用它。 30歲的惠子是日本大阪美格化妝品企業的營銷總監。如今她春風得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當年她是在求職路上屢屢碰壁之後,才踏進這家公司大門的。
幾年前,惠子因為學曆低,被原來的公司裁員了。失去工作的她十分懊惱。再加上父親有病在身,家庭情況容不得她整天坐在家裏等著新工作到來。於是,惠子去郵局買了一遝信封和若幹郵票,按照報上登的招聘廣告提供的信息寄應聘信。
一遝信封2天就用完了,惠子開始耐心地靜候佳音。老天有眼,好消息終於傳來,兩封回信,兩個電話。接下來是準備麵試,將要麵試的是一家保險公司。
初次麵試順利,第二次麵試人家問,“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什麼?”
惠子懵了:從來沒考慮過。她答得結結巴巴。這一次考試,就這麼結束了,去其餘幾個公司麵試也相繼告次。
為了改變自己的形象,惠子先理了一個時尚的發型,然後又買了一套職業裝,然後挑選印象精美、質地優良的信封,開始了新一輪的投送。
回音又不斷傳來,惠子又像趕場似地去麵試,然後結局還是跟沒有改變形象之前一樣。屢戰屢敗的惠子,翻著手頭所剩無幾的麵試通知書,心中好不淒涼。其中有一張通知是一家化妝品公司寄來的,無意間提醒了她,家裏的洗滌用品該買了。
在商場裏,惠子看到了那家公司的產品,惠子似乎突然明白該怎麼做了。她在商場泡了一整天,觀察有多少顧客光顧化妝品專櫃,有多少人買了這家公司的產品。她小心翼翼地陪著笑臉,向售貨員小姐詢問有關化妝品的事情,得到不少“情報”。
兩天後的麵試,惠子說出了不少關於化妝品市場的分析。
主持麵試的那家公司的副總,是特地從神戶趕來大阪的,聽完惠子的講述,率直地說:“惠子小姐,對不起!您剛才講的有很多錯……”
“哦!請您,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惠子帶著期望的眼神看著麵前的副總。
“惠子小姐,聽我把話說完,盡管你講的很多情況是錯的,但你是所有應聘者中唯一肯花時間到商店去看我們產品的,我看你是一個有心的女孩兒,這樣吧,你明天來上班吧!”
一切是這麼的艱難,艱難是因為自己以前沒有準備;一切又是這麼的簡單,簡單是因為自己現在有了準備的頭腦。就這樣,惠子上班了。幾年後,她憑借自己有準備的頭腦,把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機遇,終於坐上了營銷總監的寶座。 惠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很多事並不是撞大運,機遇隻會垂青有準備的人。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說得好:“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客觀條件。從主觀上講,機遇隻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這裏的準備主要有:一是知識的積累。沒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想發現和利用機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維方法的準備,隻具備知識,而沒有必要的思維方法,隻能讓機遇白白地從身邊溜走。
機遇來了就要抓住
人生充滿機會,但人的命運卻又各不相同,一個關鍵的因素就在於相機而動,看是否能夠在機遇麵前不迷失自己,真正抓住機遇為我所用。有一位詩人曾經說:“生命巨流中的黃金時刻稍縱即逝,除了沙礫之外我們別無所見;天使前來探討我們卻當麵不識,失之交臂。” 1981年,英國王子查爾斯和黛安娜要在倫敦舉行耗資10億英鎊、轟動全世界的婚禮。
消息傳開,倫敦城內及英國各地很多工商企業都絞盡腦汁想借此難逢的良機大發一筆。有的在糖盒上印上王子和王妃的圖案。但在諸多的經營者中,有一位老板娘想法最奇妙。
這位老板想,人們最需要的東西就是最賺錢的東西,一定要找出在婚禮那一天人們最需要的東西。盛典之時,要有百萬以上的人觀看,將有一多半人由於距離遠而無法一睹王妃的尊容和典禮盛況。這些人在那時最需要的不是購買一枚紀念章、買一盒印有王子和王妃照片的糖,而是一副能使他看清婚禮盛典的望遠鏡。
到了盛典那一天,正當成千上萬的人由於距離太遠看不清王妃的尊容和典禮盛況而急得毫無辦法的時候,老板雇用的賣望遠鏡的人出現在人群中。他們高聲喊道:“賣望遠鏡了,一英鎊一個!請用一英鎊看婚禮盛典!”頃刻間,幾十萬副望遠鏡搶購一空。這位老板因此發了筆大財! 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平等、公正的,就看誰抓得準、用得好。其實,在這個事例中,眾多的英國工商業企業也不是沒去抓機遇,隻是因為他們沒有抓準,所以也就沒有抓牢。而經營簡易望遠鏡的那位老板才是真正抓準、抓牢了機遇。
在人生的道路上,當理想難以實現,勤奮、毅力和各種方法都無濟於事的時候,突然,一個機遇出現在你的麵前,解救了你,使你在事業上有了進步,甚至獲得了成功,這種事情在生活中常有的。 美國已故的鋼鐵巨頭卡內基,原來隻是鐵路部門的一個小職員。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卡內基敏銳地意識到經濟複蘇在即,而經濟的調整發展,必然帶動鋼鐵需求量與日俱增。於是,卡內基義無反顧地辭去了有優厚報酬的工作,創立了聯合製鐵公司。因為卡內基抓住了經濟複蘇的機遇,終於在美國鋼鐵業立住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