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理財高級篇 第二章投資房產(3 / 3)

錢幣收藏是一種誌趣高雅的活動,收藏之道,貴在賞鑒。

收藏的益處多多,古人談收藏的益處:一是可以養性悅心,陶冶性情;二是可以廣見博覽,增長知識;三是去病延年,怡生安壽。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加入到了收藏錢幣的行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錢幣收藏活動的經濟價值導向不容置疑。

在這裏提醒錢幣收藏者,收藏一定要有一個平常心態,由過去趨利性收藏轉到觀賞、把玩、研究、交流上來,提高錢幣收藏的品位,養成寧靜、淡泊的操守,擺脫銅臭的困擾和煩惱,感悟收藏真諦。

第五,忌聽賣者講“故事”。

在購買的時候,千萬不可以聽賣者講“故事”,諸如拿“祖傳”、“扒房子、挖地基時發現”、“急用錢”之類的“故事”說事。這些故事大都是賣者自己瞎編的,在美麗的謊言背後隱藏著蒙騙買者上鉤的陷阱。這些不一定是真實的,收藏者經不住誘惑、靠聽“故事”而盲目買入,事後發現上當受騙者不乏其人。

第六,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人們收藏錢幣,目的大多都是為了賺錢,可是,錢幣市場充滿誘惑和風險,不要在受到挫折以後,就振作不起來,收藏錢幣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收藏者如不慎買入假幣、贗品或遭受價格暴跌的打擊,不要為此一蹶不振,而是要加強學習,認真汲取經驗教訓,總結摸索錢幣市場的運作規律,隻有這樣,才會做到比較有益的投資,趨利避害,做一名成熟、理性的投資者。

四、郵票收藏十忌

好多人都有收藏郵票的愛好,但是好多人都不知道郵票要如何收藏,以下就為大家介紹郵票收藏的十個禁忌:

一忌手摸

不要有用手摸郵票的習慣,不管是整理郵票或製作郵集,都要養成用鑷子夾票的習慣,尤其是刷金郵票,極易留下指紋。

二忌撕揭

想要取下信封上的郵票,應該同信封紙一道剪下,分開時可用潮濕的方法,不能硬撕蠻揭。

三忌疊放

郵冊應豎直放置於書櫃或書架上,不宜重疊壓放。

四忌酸堿

酸堿物質能使郵票變黑,不要用酸堿清洗郵票。

五忌汙染

注意放置郵票應遠離廚房,防止油煙汙染。被墨水、印泥、塵跡汙染過的郵票不要和幹淨郵票混雜在一起。含有膠水、糨糊的信銷票應及時清洗,翻閱、觀賞郵票時最好不要吸煙、說話。

六忌閉藏

郵票收藏須通風透氣,不可用不透氣的玻璃紙或薄膜包裝郵票。護郵袋應開口,隻宜在郵展間短期使用,長期閉藏易使郵票受潮黴變。

七忌受潮

郵票受潮,容易生斑黴變。

八忌雜亂

郵票、郵品、郵冊應整理有序,不可雜亂無章。

九忌曝曬

郵票要長期豔麗如新,不可接觸日光,因為陽光輻射能使郵票褪色變舊。

十忌蟲害

書櫃內應存放幾粒衛生球,郵冊中夾放幾片麝香草酚紙片,防止蟲蛀鼠害。

五、玉器辨偽十六條要領

好多收藏者都有收藏玉器的喜好,對玉器比較偏好,但是玉器的辨別真偽工作比較困難,尤其是目前仍沒有儀器對玉器的真偽進行有效的測試,給辨別玉器增加了很大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要掌握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識,利用客觀科學的理論分析,對玉器的真與偽進行有效的識別。辨別玉器的真偽要掌握哪些要領呢?

1.了解贗品的製假手段和技術,掌握贗品用現代的設備和技術進行模仿的各種工藝效果特征。

2.掌握真品玉器材料方麵的老化特征。這種受侵蝕而老化的現象與贗品使用新材料或老舊殘料進行重新切割、磨製加工成形後所暴露出來的新工藝麵會有明顯的色差或破壞原有的氧化皮層。

3.曆代玉器廣泛使用的玉石材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贗品有相當一部分使用的是新開發的石料、礦料,或用黃岫岩假冒黃玉。在實踐中必須掌握和分清真偽玉器材料上的差別,分清同一種材料的新舊差別。

4.目前贗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質量極差、價格極低的玉石雜色料或石性嚴重的次料,成形以後再進行人為強化腐蝕,使玉器表麵形成極厚的氧化腐蝕皮層。

5.不能把區別玉器材料作為辨別玉器真偽的決定依據,因為從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萬年形成的同一種材料,在辨偽中隻能把識別材料作為單薦辨偽的依據,如果材料上無法有效地確認差別,應該從其他方麵繼續搜尋真偽的差別證據。

6.曆代古玉普遍存在巧色及帶色料玉器的現象,但這種材料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經曆長期地下環境的侵蝕,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蝕,必須掌握這方麵的特征規律。

7.要認識各種玉器材料的基本結構特征,並且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勻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滲透性。

8.玉器藝術是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體,古玉完美地體現了工藝效果。而贗品在這方麵有明顯缺陷和不足,要麼結構造型美而工藝技術磨製卻達不到這種效果,要麼工藝設計有缺陷。

9.要認識和掌握曆代玉器繪畫風格及表現風格,並掌握各時代玉器造型風格結構特征。

10.熟坑玉器是長期收藏把玩使玉器的工藝棱角有相當的圓滑過渡,手感極好。

11.掌握生坑玉器的主要特征。所謂生坑玉器指出土以後沒有進行過任何清潔處理,玉器本身黏附著各種沉積物質,而且附著力極強。

12.半生坑玉器主要指出土後經過人為的清洗處理,這類玉器已失掉了生坑玉器的種種出土特征。

13.收藏玉器不能局限於隻懂得玉器,必須對雕塑、瓷器、繪畫、竹木牙角、金銀銅器等古董項目有識別真偽的基本能力。

14.必須掌握贗品用氫氟酸進行腐蝕所產生的各種狀態,因為這類贗品殘留的有毒氣體對人體危害極大,不能在房間內擺放或隨身佩戴。

15.半熟坑玉器指出土後經過幾年或幾十年的收藏,手感及透潤程度並沒有達到相當的熟舊程度。

16.我們必須承認,機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會對產品的工藝質量和標準造成程度不同的影響。從古至今製造玉器設備工藝和工具材料在不斷改革發展提高,因此不同的曆史時期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工藝技術特征。當我們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會認識到現代贗品哪些部位工藝不對,哪些工藝技術磨製有缺陷。

六、古玉鑒定六法

在最近幾年,我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仿玉,而且仿玉的水平還在不斷提高,並且從技術上突破了前人鑒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真假難辨,這樣就給辨偽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那麼如何才可以辨別出古玉的真假呢?我們要先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在鑒定古玉的時候,不要隻依靠自己的主觀性來進行推理、考證、猜測,而是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客觀、全麵的分析鑒定。

以下就為大家提供六點鑒定的方法。

第一,工藝痕跡鑒定。

根據工藝痕跡進行鑒定是鑒定古玉真偽最為常用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工藝主要是指加工工藝。其不外乎有兩大方麵,其一為新石器時代至清朝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工具工藝及砂袋、沙箱拋光工藝。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或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麵光滑。如果是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的重要方法。

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不如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

根據工藝鑒定的方法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它也是主要鑒定方法。在這裏希望大家可以多觀察實物,多作比較。還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

第二,藝術水平鑒定。

藝術水平鑒定就是指根據古玉的藝術風格來鑒定。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這就要求我們在鑒別的時候,一定要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這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譬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越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越容易鑒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第三,氣味鑒定。

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鑒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會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意: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都會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嗬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第四,氧化鑒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的質地致密程度不同,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麵,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侵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再一種氧化情況較嚴重,通常在玉器表麵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麵仍有光澤,嚴重的則侵蝕成粉末。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則不這樣。

目前用酸類物質侵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麵通常呈大麵積凸凹不平的侵蝕,蝕孔、蝕斑明顯,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裏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時,需要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第五,凝結物鑒定。

包漿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附在玉器表麵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麵有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汙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需靠多年對實物觀察的經驗才能觀察到。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麵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則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鏽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隻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第六,沁色鑒定。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存放於黑漆器內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要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幹燥或玉質致密可以無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