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走向成功心理學: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樂觀的人更易成功(1 / 1)

第九章走向成功心理學: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樂觀的人更易成功

《EQ》一書的作者丹尼爾·高曼指出,從情緒管理的角度分析,樂觀的情緒使人不至於產生無力感、冷漠,做事較有自信,能禁得起打擊、挫折。樂觀者即使求職失敗,也會積極地製訂下一步求職計劃,他們不認為失敗是永遠的。反之,悲觀的人一旦求職失敗,就覺得一切都沒希望了。剛踏上社會的人在求職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甚至會有沮喪、失敗的感覺。

麵對同一種現象,不同的心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悲觀者永遠隻能看到失望,而樂觀者則能看到希望。

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有一位爸爸欲對一對孿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為其中一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於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孩子,又把樂觀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裏。第二天清晨,爸爸看到悲觀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玩具而在哭呢?”“玩了就會壞的。”孩子哭著說。

爸爸歎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爸爸,快來呀!”那孩子高興地向他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一個人如果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那麼他一定會得到幸福。也就是說,心態決定成功。樂觀者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要成功,就要讓自己保持這種樂觀的心態。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係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也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隻要擁有樂觀的心態,人世中的許多事,隻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該屬於你的成功,一定會屬於你。前提是,你必須擁有樂觀的心態。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從小就因為患脊髓灰質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但是,他一直保持著樂觀,他不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始終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終於,他到達了成功的巔峰,成為了美國總統。

沙海連天的沙漠中,兩個人在艱難的跋涉中,見到剩下的半瓶水,悲觀者說,唉,隻剩半瓶水了,而樂觀者則說,啊,還有半瓶水呢,最後,悲觀者永遠留在了沙漠,而樂觀者卻走出了沙漠。

心理專家認為,在人的漫長一生中,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因為第一次失敗的經曆,都是一次絕好的超越自我的機會,而消極麵對隻會損耗你的活力與成長力。

所有的理由都讓我們選擇要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而不是消極的人,不談別的,至少前者能讓你的生活充滿更多的快樂。積極樂觀的人在工作中好相處而消極的人則不行。而且,聰明的積極樂觀人士能在工作中獲得利益最大化。如果你也想,就讓自己也積極樂觀起來吧。

心理學小貼士

與成功和積極樂觀的人交朋友,從他們身上汲取積極正麵的氣力,並與他們分享成功的經驗。一旦樂觀成為習慣,成功也就離你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