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形形色色的心理效應
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登門檻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如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首因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首因效應告訴我們,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實驗證明,第—印象是難以改變的。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別、年齡、體態、姿勢、談吐、麵部表情、衣著打扮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征。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重儀表風度,—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著幹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隻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有時暈輪效應會引起“消極否定的暈輪”,有時候則會引起“積極肯定的暈輪”,二者均會對信息的評價產生幹擾,要想克服暈輪效應首先應該堅持客觀,不可主觀臆斷,隻憑自己的想法去下定論。
蝴蝶效應
1960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研究“長期天氣預報”的問題時,發生了這樣的怪事:她用一組簡化數據在計算機上模擬天氣演變過程,本希望通過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度。而事實卻事與願違。通過計算,她發現初始條件極其微少的差異,都會因其產生錯誤的結論。當洛倫茲發現了這種微小差異引起巨大反差的現象後,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明這個現象,一隻很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扇動了幾下翅膀,因其翅膀的振動引起了小小的漩渦,而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彙合,就可能會在一個月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大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心理學上也是如此,一個小小的負麵情緒,就會引起整個人的變化,為健康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水桶效應
水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麵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是說一隻水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
水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麵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若僅僅作為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水桶定律”可謂是極為巧妙和別致的。但隨著它被應用得越來越頻繁,應用場合及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已基本由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不僅可象征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也可象征某一個員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則象征著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
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這個概念是薩勒通過實驗得出的。
薩勒選擇了一群4歲的小孩做實驗,他告訴孩子說:“現在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鍾,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隻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分鍾;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隻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是這樣的:有1/3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分鍾得2塊糖。當然,他們需要費很大的精力來控製自己的欲望,孩子們為了防止受糖的誘惑,有的孩子隻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有的使勁地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幹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分鍾!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薩勒一走,1秒鍾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裏了。
經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鍾的孩子(已是16歲了),都有較強的自製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塊糖的孩子(也已16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
後來人們就根據這種從實驗中體現出來的孩子的自控能力,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