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所謂“牆倒眾人推”的現象。這種效應在教育中值得借鑒。如果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就會被別人貼上“差生”或者“壞學生”的標簽,致使很多人帶上有色眼鏡去看他,隻要他犯了一點小錯,就抓住不放,亂扣帽子。這樣是不好,應該得到控製和改善。
觸摸的心理效應
“觸摸的心理效應”是心理學家弗爾德通過實驗得出來的。他曾經對早產兒進行過每天45分鍾的撫摸實驗。一般認為,早產兒應該生活在一個隔離的,猶如子宮般的環境中,撫摸隻會給他們壓力感,會有礙他們的生長。然而他對20個早產兒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鍾舒緩而有力的撫摸。10天中,接受撫摸的嬰兒比沒有得到撫摸的嬰兒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靈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個月末,他們的體質和智力有明顯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了6天。實驗證明,撫摸能有規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有利於其健康成長。
瓦拉赫效應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有著傳奇的成功經曆。當他進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一學期結束後老師的評語是:“瓦拉赫非常用功,但卻十分拘泥,難於造就文學之才。”父母見此路不通,又讓他改學油畫。可是瓦拉赫不善於構圖,也不會潤色,他的油畫成績在班裏倒數第一。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多數教師認為他成才無望,而隻有化學教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次,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被點燃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麵的“前程遠大”的高才生。在同類學生中,他的成績遙遙領先。瓦拉赫後來取得了巨大成功,獲得了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學生智能的發展不是均衡的,他們均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如果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就會充分激發自己的潛能,使智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顯得矮小而單調,但如果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
刻板效應
所謂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做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等。簡而言之,刻板效應就是由於用老眼光看人所造成的影響。這種現象經常在學校裏可以見到,某些天資聰穎、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會受到老師的青睞和器重;而天資愚笨、成績很差的同學則經常被老師歧視,教師會因此表現出急躁、厭煩的負麵情緒,並且經常對這些學生流露出失望、沮喪的表情。而經常受到老師冷眼的學生,會喪失學習信心,並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充滿恐懼。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隻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的情況下產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產生影響。兩者都是對你或事的片麵了解而主觀臆斷,從而使決策信息失真。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期待效應。羅森塔爾1966年設計了一些實驗,試圖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果。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們告訴教師們,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並把這些學生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學期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羅森塔爾認為,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具體指的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將其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真情實意、積極促進屬下自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是由美國布道家、學者貝爾提出: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他天賦極高,曾經不止一個人預計說,如果他畢業後進行晶體和生物化學的研究,一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了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
貝爾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於提拔作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幹的下屬創造機會。
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