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在鯰魚效應中,通過中介的介入,可以促進群體的競爭,對提高人才素質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引力過弱則無潮。此乃海潮效應。在公共關係學上也有一種“海潮效應”,那就是: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依據這一效應,作為國家,要加大對人才的宣傳力度,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對於一個單位來說,重要的是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
詹森效應
有一名叫丹·詹森的運動員,在平時訓練的時候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借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詹森效應就是人的一種淺層的心理疾病,就是將現有的困境無限放大的心理異常現象。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卓然出眾,眾星捧月,造成一種心理定勢: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上賽場的特殊性,社會、國家、家庭等方麵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劇,心理包袱過重,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困擾自己,怎麼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麵是缺乏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潛能的發揮。隻有盡力克服自己的恐懼感,將得失看得輕一些,才能使自己在比賽中有超常的發揮。
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賽看誰的威力的大。也就是看誰有辦法使行人把大衣脫掉。北風不假思索,首先來了一陣冷風,凜凜刺骨。這樣,行人為了抵禦北風,便把大衣裹得嚴嚴實實,毫無脫意。而南風則不然,它徐徐吹動,使人暖意漸生。行人在不知不覺中先解開了紐扣,繼而脫掉了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是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被稱為“南風效應”。它表明在交際中應該注意方法,寬容、心平氣和有時候要遠遠勝於強硬。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所謂強者越強,弱者愈弱,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成功,什麼好事都會找到他頭上。
奮起效應
這是與破摔效應意義相反的一種積極效應:當一次大的挫折後,受挫人不僅不氣餒,反而激發起改變現況、奮力向上的意誌,從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應,即奮起效應。
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幹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隻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隻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隻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判斷嗎?隻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反感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創造。
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認知對象早已形成的整體印象影響到對此人具體特征的認知和評價的心理現象。如小品“配角”中朱時茂說陳佩斯:“就你那模樣,一看就是個反麵角色……”然後說自己:“看我穿上這身衣服,起碼也是個地下工作者呀……”這就是從長相產生的定勢效應。“疑人偷斧”也是這個道理,它是以邏輯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勢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要避免定勢效應,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人。而對於一個犯過錯誤或不被看重的人來說,要改變別人的定勢效應,就要對自己的成績或好事做適當宣傳,在別人的心目中改變的、不好的定勢效應,建立新的、好的定勢效應。
權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係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介事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樣的東西的價值同它滿足的需要成正比。運用到心理學上,就是一個人的心理需求決定了某種實物或者情感的價值的大小。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錦上添花更令人感動的原因所在。
投射效應
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