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勤勞務實,百折不撓 3.獨立自強,承擔大任(1 / 1)

第一章 勤勞務實,百折不撓 3.獨立自強,承擔大任

徽商有諺語說:“腳是親,手是親,捏起拳頭靠自身。”雖說由於宗族親緣關係,徽商之間有相互提攜的傳統,但同時他們自己也深知,創業的成功主要靠的還是自己的努力。從出外做學徒學習生意開始,他們就逐漸養成積極上進、獨立自覺的精神。從徽商對聯“惜衣、惜食、惜財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勝求人”中也可以看到徽商重自強自立的意識。

學徒的生涯是極其辛苦的。績溪有首《寫封信》的兒歌:“寫封信,到徽州,俺在杭州做夥頭。一日三餐鍋焦飯,一餐兩個鹹菜頭。”這樣艱辛的生活條件,沒能使他們受挫,反而更激起了他們獨立自強的精神。

歙縣的鮑氏家族就是一個獨立自強、傑商輩出的家族。歙縣商人鮑直潤,14歲就到杭州學做生意。店鋪規矩,初來的學徒隻能從事灑掃等雜事。所以,鮑直潤在店鋪裏呆了半年,一天到晚隻是做灑掃等小雜事。鮑直潤想到什麼也沒有學到,心裏很是焦急,於是私下與同伴說:“我們來到這裏,誰沒有光大門庭的願望呢?半年過去了,可師傅卻始終不教我們做生意。這樣下去,如何是好啊?不如我們互相幫助,定下約定,如果有人學到了什麼知識,一定要相互轉告不要保密。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學習,這樣我們就可以事半功倍了。”這些話不知怎麼傳到師傅的耳朵裏,師傅非常讚賞他,覺得他是可造之材,於是傾囊相授。學徒結束後,鮑直潤走上經商之路,他發揚自尊自強的精神,努力經營,不出幾年,生意大獲成功。

學徒是如此,經商過程中,獨立自強的奮鬥精神,更是被徽商發揚得淋漓盡致。

明朝徽商潘侃年少時隨他的叔父們到四川經商。潘侃精明能幹,善於經營。不久,潘侃發現叔父們不善於經營,一心隻想贏利,往往弄巧成拙,自己的一些正確意見往往不被采納,心裏很是焦慮。他心想這樣下去,生意怎能做成功!潘侃便向叔父們要求分資獨立經營,但叔父們都不同意。這時潘侃的父親來了,於是潘侃拿了父親的一些資本,決心獨自闖蕩商海,他對父親說:“優秀的商人應該善於觀察市場行情,根據商品供需變化,從事長途販運貿易,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而像現在這樣困守一隅,固守自封,生意怎能獲得成功呢?”於是潘侃獨自離開四川,遠到江蘇揚州、蘇州、漢口等地貿易。由於他放開手腳,瞄準市場供需,大膽進行長途販運貿易,很快便大獲成功。

明朝中葉徽州的休寧、歙縣、祁門等縣,出外經商的占了7/10。大多數商人都是出身寒微,受環境所逼不得不出外經商。他們在經商之初隻能從小本生意做起,但他們卻有一種不怕艱苦、努力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商業活動中能夠經受住各種挫折,進而把生意越做越活,逐漸發財致富。徽州的一些豪商巨賈往往就出自他們之中,像潘侃這樣的徽商就是典型代表。

在成功商人的身上,我們能挖掘出一些共同的東西,就是不安於貧困,也不固守自封,失敗絕不氣餒,他們更多的是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發揚獨立自強的奮鬥精神,堅決與困難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