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勤勞務實,百折不撓 4.薄利經營,小本起家
大學者胡適曾經總結道:“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努力發展,有的就變成富商大賈了。”有著厚重鄉土情結的胡適對家鄉的一切都十分留戀,也十分熟悉,他對於徽商成功的道路也非常清楚。徽商多由小本起家,從小商品和土特產品起步,或通過學徒、打工積累經驗,伺機發展。
徽州歙縣棠樾世居鮑姓大族,乾隆年間族中有位少年奇才名叫鮑誌道,字誠一,號肯園。他自幼讀書,按他父親的意思是要他日後參加科舉考試走做官之路。但是,父親雖業商但不善積財,家境並不寬裕。於是在11歲時,誌道便中斷學業,走上經商之路。
由於家貧,出門時誌道身無分文。母親便從箱櫃底層拿出一直珍藏著的誌道嬰兒時的繈褓,將繈褓的虎頭帽上配鑲的那枚“康熙通寶”銅錢取下,給誌道隨身帶上,告訴他說:“兒啊,這可是我們家僅剩的一文銅錢了。今天給了你,咱家的興旺就要看你了啊!”誌道眼含熱淚,珍重地將這一文錢收在內衣夾層的口袋裏,下定決心絕不讓母親失望。他想到母親身體不好,弟弟又在讀書,感到身上的擔子很沉很沉……
誌道幾乎是一路乞討到江西鄱陽,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說了。到鄱陽後,一邊幫人打工,一邊學習會計。會計學成後,也積了一點錢,他離開鄱陽,來到浙江金華。在金華,他利用身上積攢的錢開始做些小生意,為尋找更好的市場,他從金華又到揚州,從揚州又轉徙湖北,不斷奔波,但始終未能找到一塊立足之地。
20歲時,誌道又一次來到揚州。十年的商場奔波,他逐漸成熟起來。“列一百二十行經商財貨,潤八萬四千戶人物風流”,揚州自古繁華,明清時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賈,且徽州人占一大半。揚州的繁華,令誌道目不暇接,他決心在此地一展宏圖。
也許是該他時來運轉,這時一位歙縣大鹽商急需招聘一名經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勞、精於核算。學過會計的鮑誌道抓住機會,前去應聘。然而,這位大鹽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讓人意想不到的試題。第一天,麵試之後,大鹽商命夥計給每位應聘者一碗餛飩,說算是犒勞。吃完後,大鹽商讓各位回去準備第二天考試。誰知,第二天鹽商出了這樣的幾道題:請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餛飩共有幾隻?有幾種餡?每種餡又各有幾隻?應聘者被這樣離奇的試題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搖頭苦笑,有的後悔不已。然而鮑誌道憑他十年從商的經驗,昨日就預料了那碗餛飩的不尋常,所以他對那碗餛飩作了細細的觀察。此時應付這幾道題自然是得心應手。結果不必說,他被聘用了。
聘用後,經常和商場行家打交道,由於他肯於吃苦,勤於學習,業務素質迅速提高。憑他超人的經營才幹,鹽商的經營大為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豐厚的報酬。
幾年的積累,誌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於是辭去了經理職務,決心自己開創事業。他瞄準了鹽業經營,因為,一方麵鹽業是揚州的龍頭行業,揚州所處的鹽場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鹽場;另一方麵鹽業經營利潤大。這幾年經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場行情,結交了許多社會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個人人際關係網。這些使他的事業很快走向成功,家資累至巨萬。而且,憑他精明強幹、處事公允、急公好義,在業界的聲譽也是日益高漲。
恰好此時,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鹽商的控製,在鹽商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鹽務總商。鮑誌道當之無愧地被選為總商。然而總商的角色並不好當,一方麵,在政府眼裏,鹽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總要想方設法進行搜刮。因此總商要代表眾鹽商利益與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麵,他要不斷解決鹽商內部的矛盾,同時還要向政府反映眾商人的願望和要求。總之,總商處在政府和眾鹽商之間,雙方誰也不能得罪,沒有精明幹練的處事能力是很難做到的。鮑誌道擔任總商,處事果斷、公允,深受眾鹽商的擁護,也得到政府的賞識,因而他在總商職位上一幹就達20年之久,聲望顯赫。
遙想當年,鮑誌道懷揣一文錢出門經商,可以說一路備嚐艱辛;在商場幾十年摸爬滾打,辛酸的故事必不會少;總商雖說榮耀,但夾縫中做人,豈能是容易的事?問題在於,不論處在何種情況,他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學習和借鑒。
徽商憑著他們特有的精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乃至發展為雄視天下的大商幫。這種精神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進一步發揚光大,不僅是徽商的巨大財富,更是徽商留給後人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