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營有術,管理有方 4.禮賢下士,不拘一格
成功商人知人善用,任人所長,還強調要不拘一格。因為他們認為,能否做到“禮賢下士,不拘一格,慧眼識珠”是事業成功的根本所在。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而成功商人就是出色的伯樂,他們能夠不拘一格地啟用人才,使得企業超常規發展,最終執中國商業史之牛耳。
在這方麵,山西票號總號的經理們有許多知人善用的典型,為票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協同慶經理任用趙厚田主持各分號事,先是“冒險姑蘇,急難臬蘭,回翔成都、重慶之間二十餘年,能使全局營業,恒操勝算,皆賴趙君之力”。
蔚豐厚票號任用李宏齡輪番主持北京、上海、漢口的重要分號,官商從無巨額倒欠,被同業譽為賢才。李宏齡善於審時勢多謀利,人棄他取,常獲盈利。清光緒中葉,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連續發動了多次侵略戰爭。在這多事之秋,李宏齡依據形勢變化,在逆境中求發展。比如1894年秋,李宏齡由北京調往上海。在未動身前,中日宣戰,人心惶駭,京官攜眷紛紛外逃,各票號均停止收交款項。李宏齡默察時勢,通電各分號照常收交,不過彙費要加重,交款期要延長。同時,將收彙的款項和吸收的存款調至南方有關分號放賬,事定後再調回京號,結果獲利頗豐。
同年9月上旬,他由京往滬行至揚州,正遇總號令揚號將存款全部退還,並停止收彙上海款項,如不遵辦,則以號規論處。揚號本來主要靠做上海和南京的生意,接電後揚號經理白子直大為作難。李宏齡回答:“舊存款不但不還,有新款盡管收存,皆歸上海借用。如有彙滬款項,若揚號放出能賺利,也盡管收彙上海。如總號違令見責,與揚號無幹,宏自能回複。”結果,照李宏齡意見去做,揚號年終結利3萬多兩。反之,李宏齡不主持的分號卻是另一種情形。
李宏齡對夥友疾苦也非常關心。票號派往各分號的夥友,規定不準攜眷,三年回家探親一次,老少皆然。李宏齡認為這種號規有許多不近人情之處。故積極建議總號改進或靈活掌握。比如有位孔老台,住京數十年,勤勤懇懇,於事事裨益不少,擔子亦屬甚重,且年逾花甲。李宏齡認為這種情況不能與少年相比,建議可一年回一次家,“他人不得援以為例”。郭倍瑾來京已經兩年,按號規離下班期尚有一年,可郭倍瑾臨行時完婚才一個月,李宏齡建議總號準予提前歸裏探親。由於各分號夥友少年頗多,客居異地日久,氣候生活等不適應,不少人身體虛弱,“飲食減少,徹夜不眠,服藥無效,醫家言陰虛火盛,將成癆症”,鑒於這種情況,李宏齡大聲疾呼,建議總號對此情況應予以照顧,不必拘於三年才能回家。
晉商知人善用,任人所長,還強調要不拘一格,喬致庸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複字號的高級管理層中。有幾位功勳卓著、聲名顯赫的高級經理人:複盛公大掌櫃馬公甫、複盛西糧店掌櫃馬荀、大德通票號總經理高鈺。他們為何有這樣的成就?除了擁有過人的本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晉商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襟和膽識。
當時,喬家在包頭的複盛西字號有一家分號糧店,他們稱作西店。與喬家的錢莊、票號和當鋪相比,夥計們在這裏多是幹些粗活見、累活兒,所以掌櫃的多把文化低的人安置在這個糧店。這家糧店屬複盛西管轄下的小號,並沒有獨立的賬務,經營這家小糧店的掌櫃就是馬荀。馬荀雖然是個文盲,但他有頭腦,經營有方,把這家小糧店經營得連年贏利,為複盛西商號賺了不少利潤。然而當時的複盛西商號卻因為經營不善,需要小糧店來進行供濟。其主要原因是複盛西總號的管理隊伍雖有些文化,卻好吃懶做,吃不得苦,受不了累,因此,連續兩三個賬期都是賠錢,讓小糧店來補這個窟窿也是不難想象的。實際上,這也慢慢加深了一些人的坐享其成和另一些人的不服氣。因為總號的人雖然賠錢,卻待遇好、地位高,而糧店的夥計們雖然比總號賺錢,反而不如他們待遇好。糧店的夥計們怨聲四起、滿腹牢騷。事情不公平,眾人有眼,馬荀心裏也有本賬,他雖不識字,但算賬卻是一把好手,口算心算有時比算盤還快還準。他也早有怨氣,經夥計們這麼一說,心裏的怨氣更大了。但他終究是個小頭頭,不能發牢騷,得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