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1.出奇製勝,獨領風騷
在日新月異的商海中,切忌在一棵樹上吊死,不要因為一棵樹木而放棄收獲整片森林。為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商家就要順應市場需求,不斷地確立新的目標。閩裔僑商李明治就是一個例證。
創業之初,李明治在一家加工橡膠的工廠任職。在工作中,他刻苦研究,與幾位同僚合作研究出一種提煉橡膠的新方法,比舊有的提煉方法更節省成本,效率更高。但李明治並不是單純的書呆子,把自己辛苦研究得來的成果白白獻給工廠以換來重用的機會,他覺得不甘心,因為這種新方法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太大了。在意識到這正是自己創業的踏腳石,在沒有資金自己無法利用這種方法的情況下,他決定出售這一知識專利權,把新方法賣給了工廠,和幾位合作者分賬後,他個人分得60萬馬元。從此,他開始獨立發展自己的業務。這可以作為他懂得伺機而變的第一個明證。
一般來說,專注於研究科學技術的人,經濟觀念都不是太強。所謂白首窮經,難以和“經濟策”聯係起來,這種書呆氣質在具有學而優則仕曆史文化傳統的中國尤甚。但正如我們前麵談到的那樣,惟獨在福建人中間,這種書生意氣比較薄弱,以商為本的福建人在有什麼發現後,最終都會考慮到商業上去,以經商立業、贏利賺錢為最基本的著眼點。李明治的經商意識一開始也並不強烈,因為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地當老板,所以他也很以自己當時的處境為滿足。但見利不取,在福建人看來等於是自虐,所以李明治雖搞科研,卻並沒有執拗於一域。在研究出成果後,立即就發現這可以轉化為創業資金,並在此後堅定不移地向商業方麵發展。這也就是說,首先在人生態度上,李明治就表現出了閩裔僑商不怕轉變的積極進取精神。
李明治用這筆錢收購了馬來西亞一家陷入財政困難的公司。當時該公司陷入困境,業界無人問津,但李明治明白這家公司隻是在管理上存在缺陷,資金短缺,所經營的業務範圍前景卻看好。他抓住對方急於出售的心理,低價買進,除了把自己出售專利所得的錢全部投入外,還另外籌借了一些。幾年後,公司在李明治的經營下上了軌道,開始贏利。這時,泛電集團看中了這家公司,提出收購建議。
公司前景不錯,業務結構也十分健康,每年都能賺進大量的錢,按理說,李明治完全可以留下來自己經營。但他籌思之後,覺得對於個人來說公司的發展步伐顯然還是很慢,他的資金完全被套在這家公司身上,即使發現什麼賺錢機會,也隻能幹著急,就像綁住了手腳,而單憑這一家公司又無法在市場上展開大規模行動。因而李明治果斷決定把公司賣掉,轉變思路,另尋目標。公司轉售給泛電集團,一舉賺了7000萬馬元,當初的投資取得了近百倍的回報值。資金在握,他又獲得了自由,可以在市場上展開新的行動了。
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亮點,商機無限。因為曾在澳洲讀過書,對澳洲的社會情況有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加上東南亞排斥華人,李明治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再次作了重大調整,在1984年移民到了澳洲,在那裏創立了輝煌澳洲公司。
此時李明治雖已有了一定資本,但在經營上仍捉襟見肘,縮手縮腳,因為這些資本畢竟仍做不了太大的生意,攤子既不能鋪得太大,門檻也不敢選得太高,因此公司在最初的一兩年中發展十分緩慢,遇到了發展途中第一個瓶頸。這時李明治開始麵對一個取舍問題,是堅持企業的家族式經營,還是進行改革呢?他選擇了後者。經過一番辛苦的策劃,李明治拉澳大利亞的英資吉懋基金公司入股,公司的性質和運營機製至此大變。老實說,與合夥人合組公司,事事都要慮及合夥人的意向,即使身為董事長,在董事會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依著福建人的性格,對這一點是較排斥的,他們一般比較喜歡隨心如意地自個兒獨幹。但要發展,就不能不采取現代公司的經營機製。李明治和很多閩裔商人一樣接受了這個選擇,並積極解決改組後麵臨的一係列董事會磨合和工作製度變更事宜,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改組後取得廣泛的融資渠道和現代企業集思廣益的好處。這樣,他的公司在經營運作上就有了充足的周轉資金,得以開展一連串大型的收購活動,先後投資多家公司,業務不斷壯大,公司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時至1993年,李明治的個人財產已達到15億。
李明治的實例告訴我們,身為一個商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而要積極求變,一日一新,在企業管理上追求合理化,在企業經營上追求利潤最大化——隻要堅持了這個原則,留意自己的企業,總可以發現需要改進、需要轉變的地方。大小不是根本,搞活才是根本,隻要有變化,就會有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