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3.以己之長,攻人之短(1 / 2)

第五章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3.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正如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一樣,商人是逐利而商,他們仰賴於不斷變化的市場,高瞻遠矚,隻要可以帶來利益,他們就會鎖定目標,伺機待發。

郭浩出生於福州,在同齡人還在念書的時候,他就被迫參加了工作,費盡千辛萬苦進了軍工電子企業,比在校讀書的學生更準確、更廣泛地掌握了電子技術。靠著這套在工作中磨煉出來的技術,他於20世紀80年代初毅然下海,成為中國最早的創業者之一。80年代的中國,電子產品非常走俏,而東南沿海更是電子產品最為熱銷的地方。郭浩西進廣州,成立了建華電子公司,經營電子產品。由於把握住了電子產品發展的最佳時期,他的生意格外順利,輕而易舉便挖得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在1994年,郭浩作出了一個令公司所有人都甚感意外的決定,他竟突然丟下了手中炙手可熱的電子元件,宣布他要去搞農業。不僅是公司員工,幾乎身邊所有熟悉他的人都認為他瘋了,所有人都不認為在中國搞農業公司能賺多少錢,而他卻一門心思地要奔農業而去。

郭浩投資600萬元創辦了超大現代農業集團。他幹得如魚得水,而且沒過多久,他就吃上了一顆定心丸。當時國務院有關中國21世紀發展規劃中有這麼一條:下世紀,中國將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在農業的優良品種選育上有新的突破。就1994年當時來看,雖然這還是“下世紀”的事情,但郭浩決心就要搏一下這個“下世紀”。

在郭浩看來,“下世紀”有機農業的項目現在就有開發的可行性和廣闊的市場,隻要搞這方麵的研究,現在就會擁有一個最大的天然資本,這就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中國的農業科學家。他們是這一產業中最為寶貴的財富,誰能充分地與專家合作好了,誰就徹底掌握了農業的核心技術,誰就會擁有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今日,也許獲利不會很快,但到不久的明天,它將會是一張巨額的支票。

超大農業集團注冊成立後,郭浩馬不停蹄地回到了老家福州,先後從北京、廣州和福州當地召集了一批當時全國最為著名的農業生物技術和種子專家。這時他才發現,中國的農業科研和世界相比並不落後多少,有很多研究成果甚至是居於領先地位的,所差的隻是投資者太少。郭浩做出的姿態是:他願意為專家們提供一塊“試驗田”——一個實踐的平台,隻要項目有前景。最後他選擇了一套當時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科研項目,這些項目同時也獲得了許多國家級、省部級的科研經費,就這樣他開始了生物有機肥和優質農業品種的開發推廣。經營農業公司也很難,首先難在選擇基地。但對於這點,郭浩胸有成竹。他先是帶著農業專家在福州附近選擇合適的超大型基地。經過對氣候、土質、水源等方麵進行嚴格地考察,最終選中了泉州。試驗用的土地哪裏來呢?郭浩決心花大錢向當地的農民租賃。為此他找到了當地政府,說明了自己的意圖,請政府出麵將農民手中的土地集中收回來,然後再以一定價格租賃給超大農業集團,超大農業集團每年付出每畝380元左右的租金,由政府直接將租金返還給農民。這種做法使超大集團和農民得到了雙贏。就這樣,1997年,超大集團第一塊農業基地——占地800畝的泉州基地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