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係故土,福澤鄉裏 9.集資“山莊”,凝聚鄉情
山莊是粵商專門集資創設的安置客死異鄉同伴靈柩的場所。廣東商人長期在異地經商,有的長期寓居客地,直至老死他鄉,這在當時繁華的大都市,因粵商人數眾多,情況更為普遍。出於濃重的鄉情意識,粵商集資創辦了“山莊”,以使死者的靈魂得到慰藉。隨著時間的推移,粵商山莊又成為所在地的一項重要的公益場所。
晚清以來,廣州府和肇慶府商人在上海十分活躍,結成為廣肇商幫。上海的廣肇山莊坐落在新閘橋的西南方,最初由徐潤的伯父徐鈺亭等人捐資購買,占地30餘畝,起初隻是普通墳塚而已。清末旅居上海的廣東人多達十七八萬人。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唐廷樞、徐潤等又在上海添置土地八九十畝之多,擴大了山莊的規模,這次購買的土地靠近上海租界的繁華地段,建造有敦梓堂、地藏殿等設施,後又陸續購買土地,使得粵人山莊達到上百畝。
山莊本來隻是對客死異鄉者的臨時安葬場所,但由於種種不確定因素,一些靈柩相當長時間後才能魂歸故土,有的甚至永居客鄉。活著的人總希望能通過某種儀式性的東西,讓這些孤魂野鬼感受到他們的思念,又可借此凝聚同鄉之情。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人們將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合而為一,超度亡靈,普度眾生,提倡孝順與博愛。各地粵商多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儀式悼念已故同伴,山莊成為重要的迎神賽會場所。上海的廣肇山莊每年中元節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專門建立水陸道場,設壇諷經,屆時各種紙紮的人物、供品,爭奇鬥巧,吸引了大批遊人前來觀賞。同時,在山莊的道場還會舉辦各種形式的雜耍、演戲活動,“遊人畢集,極為熱鬧”。
廣肇山莊舉辦的盂蘭盆會已經超越了原先祭祀先賢的內涵,既帶有擺闊式的廣告味道,又具有宣傳廣東地域文化、豐富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公益色彩。
廣肇山莊在每年七八月間舉辦盂蘭盆會活動時,上海地區非粵籍民眾大約因迎神賽會有特色,或者以為粵商祭祀的神靈比較靈驗,也紛紛湧來,美女香車雲集,“吳娃楚豔亦莫不香車寶馬絡繹而來”,山莊周圍,一時車水馬龍,好不熱鬧。為了維持場內外的秩序,山莊主辦者還聘請西捕(也就是租界警察局的西人警察)站崗放哨。
光緒年間上海竹枝詞寫道:旅申廣肇有山莊,地步寬宏寄樞忙。每遇盂蘭開會日,各般陳設獨輝煌。廣肇山莊竟被靈活的粵商開發為繁華都會的大聚會場所。
天津也是近代粵商活動的重要地區,清末張燾在《津門雜記》中記載,晚清以來,紫竹林梁家園一帶的閩粵山莊,當地百姓俗稱洋蠻墳地。民國《天津誌略》記載,廣東會館於1916年在東局子半道之北購地200畝,劃出20畝,新建山莊一所,山莊內遍栽花木果樹,參仿西式。
天津的廣東山莊和上海一樣,也在每年七八月間,“醵資作會”,搭建起長達數百步的活動場所,懸掛著無數燈彩,聘請能工巧匠設計捆紮粵戲中的人物形象。在祭奠的那一天,鑼鼓喧天,這些栩栩如生的紙人造型都掛在祭壇周圍,“鼓動遊人不下萬計,車船轎馬,流水遊龍,傾城士女,空巷來觀,熙熙攘攘”。至夜晚,彩燈齊放,“照如朗日”,還施放焰火,拋散食物,依然是香花鼓樂,遊人興致不減。
漢口的香山會館每逢中元節,也舉行隆重的盂蘭盆會活動。據《申報》報道,1878'年,有460多名粵商捐資數百金,舉行祭祀神靈活動,諷誦藏經三晝三夜。1891年,粵商的祭拜活動也是諷經禮懺,鋪張華麗。
山莊的建立,滿足了旅居者葉落歸根的願望。山莊是鄉情凝聚的表現,增進了同鄉之間的感情,也是組建者贏得人心,提高威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