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課|為什麼人總喜歡一錯再錯? 5 舍棄過分執著的觀念,隨時對自己進行調整(2 / 2)

所謂窮則變,當處於失敗或者是危機的情況下,就要對自己的目標或者行為提出疑問,提出假設,調整行駛中的錯誤航線,偏轉船頭。

即使並未遭遇危機或失敗,也要經常對自己的假設提出質疑,並經常性地從不同的方麵來思考自己的假設,印證或者推翻它。而且,要從心裏接受自己犯了錯誤的可能性,做好改變的思想準備,有了這樣的思維,才有成功的保障。

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

在一個村子裏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一天,他們相約到外地去做生意。於是,他們變賣了些田產,帶著一部分錢財和驢子上路了。

他們到了一個生產布匹的地方,張三對李四說:“在咱們那裏,布是很值錢的東西,我們把所有的錢換取麻布,帶回故鄉一定會有利潤的。”李四同意了,兩人買了布,捆綁在驢子背上繼續趕路。

接著,他們到了一個盛產毛皮的地方,張三就對李四說:“毛皮在咱們故鄉是更值錢的東西,我們把布賣了,換成毛皮,這樣不但我們的本錢回收了還能有一點利潤啊!”

李四說:“不了,我的布已經很安穩地捆在驢背上,要搬下來多麼麻煩呀!”

張三把布全換成毛皮,還多了一筆錢,李四依然隻有一驢背的布。

他們來到一個生產藥材的地方,張三就對李四說:“藥材在我們家鄉是更值錢的東西,你把布賣了,我把毛皮賣了,換成藥材帶回故鄉一定能賺大錢的。”李四說:“不了,我的布已經很安穩地捆在驢背上,卸下太麻煩了!”於是,張三把毛皮都換成藥材又賺了一筆錢,李四依然隻有一驢背的麻布。

後來,他們來到一個盛產黃金的城市,那裏到處是金礦,但是很欠缺藥材,張三賣了藥材,換成黃金,又賺了一筆錢,李四依然守著一驢背的布。

最後,他們回到了故鄉,李四賣了麻布,隻換得了很少的一點錢,而張三把黃金賣了,成為當地最大的富翁。

張三時時調整自己的目標和行為,他取得了財富。李四死腦筋地為賣布而趕回家鄉,他就取得了那麼一點微薄利潤。

牛頓晚年執著於唯心論,沒了新發現;愛迪生晚年執迷於安逸生活,沒了新發明。我們青年一代要執著於自己的理想,但如果腳下的路錯了,就變通一下吧,路又會明晰!

一個人需要不斷調整來獲得成功,一個企業需要不斷調整來獲得效益,一個民族需要不斷調整來獲得發展。每一次的改變就在你不經意的一瞬間,就是一指間的距離,改變後就會讓你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