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課|為什麼鋒芒畢露後前途卻無“亮”? 55 舍棄招搖過市的處世之道,完美地掩飾自己的鋒芒(1 / 2)

| 第十課|為什麼鋒芒畢露後前途卻無“亮”? 55 舍棄招搖過市的處世之道,完美地掩飾自己的鋒芒

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幹。一個人若無鋒芒,那就是提不起來,所以有鋒芒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當。但鋒芒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更應該小心翼翼,平時應插在劍鞘裏。所謂物極必反,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華隻會導致自己的失敗。尤其是做大事的人,鋒芒畢露既不能達到事業成功的目的,還可能失去了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所以,有才華的人應該含而不露,該裝糊塗時一定要裝糊塗,這樣你才會有雙份的才華。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真是一種深刻的矛盾: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用;你太露鋒芒,雖容易取得暫時的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一山豈可容二虎?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深深的危機。

才華是不可不露但更不可畢露,適可而止吧。很多聰明人在成功時急流勇退,在輝煌時退向平淡,就是表示自己不再露鋒芒,免得從高處摔下來。而那些不知進退的家夥當然就很難有好下場,這事實在怪不得別人。權力之爭本來就是血淋淋的嘛!成功有時也是毒藥啊。成功後還要貪戀,還要鋒芒畢露,那就會遭人之忌了。這在中國曆史上有數不勝數的事例。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可謂聲名顯赫,功績卓著。年輕的他便對權勢有著極度的熱愛。他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

治國之道,以求將來有所成就。

公元前247 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秦相呂不韋手下做門客,取得

了呂不韋的信任,憑借他的推舉,李斯當上了秦王嬴政的近侍。李斯利

用經常接近秦王的機會,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

成帝業,終成天下一統”。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

又拜為客卿,命令他來製定統一天下的策略。

公元前237 年,秦國宗室貴族利用各種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這樣走下曆史舞台。於是,他寫了《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了《諫逐客書》深受感動,於是,取消了逐客令,恢複了李

斯的官職。他佐助秦王政,用了僅僅十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統

一了天下大業。李斯當上丞相以後,利用權職,大肆改革。曆史上著名的

慘劇“焚書坑儒”就是李斯建議的,為了打擊儒生、誹謗朝政的倒行逆施。

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死後,李斯害怕自己的權貴地位因先帝的去

世而受到影響。於是,為了保住他的利益,他和趙高狼狽為奸,偽造遺

詔,立少子胡亥為帝。他一生精明,卻萬萬沒有想到趙高篡權後又施展

陰謀,誣陷李斯“謀反”。

李斯就是因為私心而一時糊塗,從而落了身死族滅的下場。他臨刑

時和他兒子抱在一起痛哭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

豈可得乎!”

李斯可是一代寵臣,可是他的招搖過市,他的一係列針對他人的卑

鄙行為,卻給自己埋下了隱患,最後被“同盟”給誣陷了。

古語雲:猛虎藏於山野之中,伺機而動;俊才隱於眾生之中,待機

而行。是故真人傑也,不彰,不矜,不顯,不明,不揚,不呈,如此則

外可保其才,內可養其性,為凡人所不能為之事,成凡人所不能成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