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課|為什麼鋒芒畢露後前途卻無“亮”? 58 舍棄斤斤計較的處世之道,用豁達的胸懷包容別人(2 / 2)

為了迷惑對方,小白佯裝中箭而死,乘一輛輕便小車,晝夜兼程向齊都駛去。公子糾及魯軍以為小白已死,穩操勝券,便放慢了回齊的速度,六天後才趕到。這時小白早已被擁立為齊君,登上了齊國國君的寶座,他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做了國君,為了報一箭之仇,想殺死管仲。當發兵攻打魯國時,鮑叔牙對齊桓公說:“您要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候和我就夠了;您如想稱霸,則非有管仲不可!”齊桓公胸懷大度,放棄前嫌,當即接受了鮑叔牙的意見,並派他親自前往迎接管仲,厚禮相待,委以重任。

得到管仲之後,齊桓公如虎添翼,找到了幫他振興齊國的人。管仲也在齊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在政治方麵,實行了“參其國而伍其鄙”的製度;在經濟方麵,實行了增加國家賦稅收入的措施。

齊國很快國富兵強。齊桓公的寬容獲得了“雙贏”的局麵,他的胸懷和氣魄值得後人學習和瞻仰。

古人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是人際交往的關鍵,也是人類的美德之一。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有一些摩擦,如果互相激進,互相毫不忍讓,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發展成大的糾紛,傷害彼此的感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寬容。很多青少年覺得寬容是懦弱的表現,這種理解是狹隘的。著名的文學家海爾普斯說:“寬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不懂寬容是野蠻人的表現,恰當的寬容則表現了智者的胸懷。宰相肚裏能撐船,凡是有大作為的人,無一不是心胸開闊,懂得寬容的人。

傍晚時分,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牆到寺外。於是,長老搬走了椅子,站在牆下等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來了。他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他覺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自己是跳到了長老身上。小和尚知道自己是錯上加錯,倉皇離去。

在這以後的一段日子裏,他誠惶誠恐等候著長老的發落。長老非但

沒有這樣做,壓根兒沒提及那天他的“大逆不道”。

小和尚從長老的寬容中獲得啟示,收住了心再沒有翻牆出去遊玩。他通過刻苦的修煉,最終成了寺院裏的住持。

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智慧的象征,隻有胸襟開闊的人才懂得寬容的好處。寬容,讓我們長壽,讓我們贏得很多的讚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