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課|為什麼鋒芒畢露後前途卻無“亮”? 58 舍棄斤斤計較的處世之道,用豁達的胸懷包容別人(1 / 2)

| 第十課|為什麼鋒芒畢露後前途卻無“亮”? 58 舍棄斤斤計較的處世之道,用豁達的胸懷包容別人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抓住別人的把柄不放鬆,錙銖必較,你就沒有安寧的時候了。斤斤計較或許會讓你覺得不吃虧,但是吃虧有時候卻是一種福。

與所有的人都斤斤計較,你將得不到一個朋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或許這些缺點就是你不喜歡的。或許他得罪過你,但是現在已經沒事了,你還記在心裏。這樣的處事方法怎麼能得到大家的歡迎呢?

周宣王時,民間出現了“厭弧箕菔,幾亡周國”的童謠。於是,下大夫左儒派人尋找賣山桑木弓的婦人,並將找到的婦人處死。然而,周宣王並沒有罷休,他不把心思放在如何治國上,反而天天擔心王朝會不會滅亡在什麼東西上。

他想起幾年前曾經令大夫杜伯搜尋山桑木弓、箕草箭袋的誤國女子,卻許久沒有消息,便在早朝上提了出來:“杜伯,幾年前曾經下令於你,要你找出厭弧箕菔的妖女,為何許久不曾來報?”

杜伯道:“自從那賣山桑木弓的山民婦女伏誅以後,臣以為童謠已經應驗,妖孽已除,便不再前往擾民。”周宣王聞言大怒,大聲說道:“擾

民?那你是指我的命令吵擾了老百姓了?你這樣怠忽王命,分明是有違職守,我今天便是斬了你,也不算冤枉了你!”

杜伯辯解道:“是否擾民,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聖人有言,殺一無罪者不祥。那童謠本是市井謠言,可笑我滿朝文武莫名其妙,將它當成天仙妙語,我王更因此殺害那無辜的山民婦人。我不願再行生事,就是不想再傷了無辜之人!”

左儒也向宣王進諫道:“杜伯雖然言語多有不遜,罪行卻不至於死,請王繞他一命。”

周宣王沒有一絲退讓,下令殺了左儒和杜伯。杜伯僥幸逃過一劫,後來,周宣王死於杜伯的劍下。

這就是不知道寬容為本的下場。很多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大多出於一些微小的矛盾,然後升級為流血暴力事件,這樣的悲劇奪去了當事人的健康,甚至是寶貴的生命。

多一個敵人,那麼你的未來就少一條路;多一個朋友,你的前進就多一個幫手。那麼如何化解冤家成為朋友呢?需要的就是寬容的美德。眾所周知大禹治水的故事,多年用堵塞方法沒有解決的問題,後來還是因為疏導而克服了洪水的泛濫。想想看,這裏的疏導法與人際交往中的寬容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用寬容打開人際交往的死結,讓友誼中的汙水留走,為未來積累人脈。

春秋時,齊國喪君,大臣們緊張地開始策劃擁立新君。齊國正卿自幼與公子小白非常要好,便暗中派人去莒國召小白回國即位。同時,也有人要接年長一些的公子糾回國為君,而魯國也正準備護送公子糾回齊,並派管仲帶兵在途中攔截回國的小白。雙方相遇,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銅製的衣帶鉤,險些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