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證明我行,青少年需要積極參與理財 節約意識(1 / 2)

第十章證明我行,青少年需要積極參與理財 節約意識

自古以來,無論普通百姓還是革命領袖都認為“浪費可恥,節 約為榮。”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 貫倡導艱苦奮鬥、勤儉建國,要求“一切招待必須節約樸素,切忌 鋪張華麗、有失艱苦奮鬥的作風和革命精神。”朱光亞同誌曾回憶 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那天,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 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才勉強結 束,周總理請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豆腐白菜,四周 擺幾小碟燒餅和鹹菜。周總理和大家一起就餐,吃同樣的飯菜。國 家領導人尚且如此節儉,何況我們青少年呢。

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相傳,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明的農民,他一生勤 儉持家,無憂無慮,日子過得十分美滿。他在臨終的時候,曾把一 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若 是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必須照著這兩個字去做。”後來,兄弟 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 個“儉”字。老大將“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落而 息,日出而作”,年年五穀豐登。但是他的老婆花錢卻大手大腳, 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幾口就直接扔掉,這樣家裏就總是沒有 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將“儉”字作為“神諭”供放中 堂,卻將“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而且不願意精耕細 作,因此每年所獲糧食很少。雖然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 但經常出現沒飯吃的情況。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 已是空空如洗。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 “儉” 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一張紙條從窗外飛入,兄弟倆急忙撿起來 看,上麵寫道:“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俄!隻勤 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 ”兄弟倆頓時醒悟, “勤” “儉”兩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並不斷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 女,身體力行,後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節約一分錢,其實就是生產一分錢。每個青少年若是一天少吃 一塊錢的零食,一年就少吃了365元錢,中國13億人,就是少吃了約 4745億元的零食。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啊。對於還不會掙錢的 我們來說,不吃零食其實就是賺了一筆大錢!我們可以將零花錢存 起來,去買一些有益的書籍,也可以捐給更需要的人。

Tip:收藏+分享受用一生的財富,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