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百分百說話講究基本功 首選稱呼詞(1 / 1)

第二節 百分百說話講究基本功 首選稱呼詞

誰也不可否認,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開口說出的第一句往往就是稱呼。

有一句話叫“良言一句三春暖”,可見稱呼得體就像行個見麵禮,使對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也使溝通順暢,交往成功。反之,稱呼不得體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生氣,使談話陷入尷尬境地,嚴重的會中斷談話。

總之,稱呼得體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交往活動的成敗和談話效果的優劣。所以,不論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一般人,還是身負一定職務的領導人或管理者,要想說話百分百,使生活愉快、事業發展,就需要注意研究稱呼的技巧,這也是一門藝術。

稱呼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早為人們所認識。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得體的稱呼能使人心情愉快,自信增強,有助於形成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又是使人精神文明、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得體的稱呼能縮短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更積極地相互進行心理溝通,再商量事情和研究問題時,更能增加彼此間理解,使雙方心情舒暢。

比如,領導者主動與部下或職工打招呼,部下或職工就會以為領導重視自己,賞識自己,這樣就增加了對領導者的認同和信任,也就能煥發出主人翁責任感,從而會更加關心本單位、本企業的發展和振興,更積極主動地獻計獻策。

說來說去,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其實,並沒有什麼統一和固定的模式。首先,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傳統,稱呼的習慣可能差異很大;其次,不同的職業、職務、性別、年齡、性格和文化程度等,對稱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盡一樣。這就造成了人際稱呼的複雜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稱呼得體的難度。但有一條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

這樣,他心裏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反過來他也會樂於與你接觸,主動和你溝通,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開端。

但僅有此還不夠,在具體稱呼時還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注意,如果是初次見麵的人,一定要留心記住對方的名字,否則,下次見麵叫不出對方的名字,會給對方產生沒有被尊重的感覺。

其次,叫錯別人的名字比忘記對方的名字更不禮貌。如果第二次見麵時實在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就再次禮貌地詢問他的名字,同時表示歉意。

另外,我們還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以及同本人的親疏關係、交際場合來選擇稱呼詞。下麵介紹兩類稱呼方法:

一、謙稱

謙稱自己時,說“鄙人”、“在下”等;謙稱自己的家屬時,可說“家父”、“家母”、“犬子”、“小女”等。

二、敬稱

從輩分上尊稱對方。例如“叔叔”、“伯伯”、“阿姨”、“哥哥”、“姐姐”等。有時稱對方“兄”、“姐”,自己未必比對方年齡小。如對方為女性,且比自己年齡大,可通稱為“阿姨”、“大姐”,這種稱呼避免了對方是否結婚的問題。

稱對方的家屬身份時加上“令”、“賢”、“尊”、“高”等字。例如稱對方的侄子為“賢侄”、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令嚴”,稱對方的母親為“令慈”,問對方父母的年齡稱“高壽”等。

以對方的職業相稱,如“張老師”、“李師傅”、“王護士”等。

以對方的職務相稱。如“李處長”、 “趙縣長”、“武老板”等。

以“老”、“大”、“小”等稱呼對方。對長輩在或比較熟悉的同輩之間,可在姓氏前加“老”。如“老張”、“老李”,亦可在對方職務前加“大”或“老”,如:“大作家”、“老首長”等;而在對方姓氏後加“老”則更顯尊敬,如“孫老”、“霍老”等;對小於自己的平輩或晚輩可在對方姓氏前加“小”以示親切,如:“小章”、“小李”等。

直接稱呼對方的姓名。一般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分較高的人對年齡較小、職務較低、輩分較低的人可直呼其姓名,也可以省去姓會更顯得親切。

人際交往中正確使用稱呼很重要,使用敬稱的時候,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是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同時也是禮儀的要求。不然,容易使對方受到傷害,也容易被對方認為你缺乏修養、不懂禮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