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寒山大師偈子(1 / 1)

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寒山大師偈子

在唐朝的時候,著名的寒山大師看到一個俗家人娶媳婦,這新娘原是他的老祖母轉世,同時再看到坐在筵席上飲酒食肉的來賓,原是過去他家裏的牛馬,而鍋裏的豬羊魚肉,都是他們家的六親眷屬轉生。大師看了,可憐六道凡夫眾生,不明因果,顛倒妄為,不禁悲從心起,號啕大哭,唱出了一個偈子:“六道輪回苦,孫兒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

佛教認為殺生和食肉,都是惡業,惡業就會遭惡報,而佛餐者不受惡報。《楞伽經》說得好:“為利殺眾生,因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地獄,若無教想求,則無三淨肉,彼非無因有,是故不應食。”殺生的罪報,依《華嚴經》說,決定墮落地獄、畜生、餓鬼中,三途受罪完了,轉生為人,還得受二種惡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佛教認為病是因果業報的表現,它們能破壞人的精神,氣身或肉體,這時人就得病了。以佛教觀點看吃肉,殺生引起的病。吃肉可能引起肝硬化,肝癌,可能是貪吃肉或其他生物引起病變。雖然吃肉並非殺生,但精神層次上易累積而成為邪氣和業障造成疾病。佛家認為一些人長年頭痛,如果不是頭部血管病變或血壓過高的生理現象,就有可能是造太多殺業引起的。所以佛家人主張不吃肉不殺生,這樣可以業報為自己積福,同時也可以享受到身體的康健。

暴食奢食無益

一次,一位禪師去旅遊,在餐館用餐時,一個人向他請教:“無是指什麼?”禪師麵前放有一壺水,他一口氣將它喝光,然後對那個人說:“空肚子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好吃。”他還告訴那個人不要遷就自己的嗜欲,因為肚子是沒有太多欲求的,它隻要有“飽”了的感覺就行了,而吃得太多,反而會壞事。

確實如禪師所說的那樣,一天富翁宣布說,他預備了二十個饅頭,能將饅頭全部吃光的,可以得到重賞,一位年輕小夥子聽了以後,大起貪念,就答應吃下這二十個饅頭。當他吃饅頭時,簡直是在殘酷折磨他的肚子,須知:他的肚子頂多不過三個饅頭就可以滿足了。當他好不容易吃到第二十個饅頭時,竟因肚子撐不下而暈倒在地,無法動彈,差點一命無常。

暴飲暴食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更不用說養生了。因而,要想長壽,過健康的生活,就必須摒棄奢糜的浮華,節製飲食,這對健康也是有益的。

飲龍井去病

龍井茶是我國的著名的禪茶之一,屬於綠茶。它主要產於浙江的西湖、錢塘、越州,其中以杭州西湖龍井最為著名。龍井茶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龍井茶之名始於宋,在明清時期,它的名聲最盛。

在北宋時期,龍井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茶園,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都被定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獅峰山腳下壽聖寺品茶吟詩,當時蘇東坡還留下了“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的詩句讚美龍井茶,他書寫的匾額至今還保存於壽聖寺十八棵禦茶園中的懸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龍井附近的茶開始露麵。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此時的龍井茶已被成為名茶。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采製,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禦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據說乾隆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為了表示自己體察民情之意。一天,乾隆看見幾個女的正在十多棵茶樹前采茶,也就學著采了起來。沒一會的功夫,太監就來稟報太後病了。

乾隆皇帝聽說太後病了,隨手將一把茶葉裝進袋內,火速趕回京城。太後隻是肝火上升,雙眼紅腫並沒有大病。此時,見乾隆回來了,並且聞到一股清香,便問他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隨手一摸,原來是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但是香氣卻很濃鬱。太後想嚐嚐這茶葉的味道,就叫宮女把茶泡好。茶泡好之後,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也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病就好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後高興,傳令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

僧人榮西說:茶也,養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山穀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

這句話是說茶是養生的仙藥,延年益壽的奇妙方。它生長在山穀裏,則山穀的地就變得神奇而靈妙。人采茶並且飲用,則人的生命特變得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