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清心明目:六安瓜片(1 / 2)

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清心明目: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曆史淵源,唐宋的史誌,皆雲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盛唐縣就是現在六安縣,由此可見六安茶是唐代以來就為人所知的名茶。

六安瓜片的成名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麻埠附近的祝家樓有個財主,他和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他。袁世凱飲茶成癖,但當地所產的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嫩葉,用小帚精心炒製,炭火烘焙,所製新茶形質懼麗,最終獲得了袁世凱的讚賞。當地茶行也以高價收買,,新茶上市後,蜚聲遐邇,當地的很多好茶都遜色不少。瓜片色、香、昧、形別具一格,最終脫穎而出,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

另一個說法是六安茶行的一個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所有的茶行,聞風而動,雇用茶工,如法采製,並起名“峰翅”。當地一家茶行從中獲得了啟發,他們把采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製,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因為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子,逐稱“瓜子片”,後來就叫成了“瓜片”,二它也逐漸的成為名茶。

六安瓜片的采摘時間一般在穀雨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攀下,第一葉製“提片”,二葉製“瓜片”。炒片起鍋後再烘片,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六安瓜片的成品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衝泡後,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

早在明代的時候,聞龍在《茶箋》中就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它還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竅散風等功效。

長壽健康的秘訣

因修行而長壽的事,不隻存在於故事中,在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我國當代著名的禪門宗匠離欲上人,於1887年出生在四川省合川縣泥溪。他秉性剛毅,智慧過人,少年時期就開始修行。1922年,他在射洪東山寺,依本空、思摩二位老禪師披剃,法名覺空,字離欲,從此後他的修行就寒暑不輟,曆經數十載。離欲上人在修行中,慈心和愛心十分的廣大。1935年,他在成都為川軍師長範紹曾治好了病,此人以以銀元十萬供養他。當時川北地區大旱,饑民遍野,他用建議用這些錢來賑濟災區,解救百姓於危難之中。大師的悲心至深,平時在弘教之餘,還對來求醫的人者隨緣施治,有時給這些人開中藥處方;有時給貧困的患者水果或食品吃,並且留他們在寺內小住,善巧方便。其中不少中西醫束手的難症絕病,都經過他的治療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