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待客之道
趙王特地前去拜訪趙州從諗禪師。他到來的時候,趙州從諗禪師正在床上休息,他躺著對來訪者說道:“大王!我現在已老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我卻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
趙王聽了這些話之後,非但沒有怪他,反而對他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送禮給他,趙州一聽卻馬上下床到門外相迎。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趙州禪師道:“前天趙王來時,你不下床,這次隻是一個部將,你為什麼反而下床相迎呢?”
趙州禪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第一的上等人來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麵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來時,我下床到客堂裏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去迎接他。”
古代的先賢之人講:才能豐裕,思路敏捷的人,宜虛心多學多問以平抑其急躁傲慢的心理;氣量易激昂亢奮的人,應當用合乎道德的品性,來融化自己發於內心的偏頗情性和態度。隻有這樣,才是養生長壽之道。
乞丐得度
《賢愚經》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佛祖和弟子們相聚在舍衛國講經說法,當時舍衛國有五百個乞丐。他們經常追隨在佛祖身邊,以乞討為生,經過數年的熏陶,也受到佛祖恩惠。一天,乞丐們突然產生了厭世之心,決心出家學習佛法。五百乞丐有了這種念頭後,便一起來到佛祖居住的地方,請求佛祖普渡他們出家學習佛法,佛祖收留了這些乞丐,並為這些剛出家的乞丐講經說法,他們個個都認真學習佛法,專心修煉,很快除去了心中的煩惱痛苦,修得羅漢金身。
當時舍衛國富豪和富裕信徒,瞧不起這些已修成羅漢果位的乞丐,並且以傲慢的態度對待他們。一天,太子想供養佛,於是就派一位使者到佛祖住地,宴請佛祖和眾僧,希望佛祖和眾僧能接受他的供養,但他卻不想請剛剛修得羅漢果位的乞丐。佛祖接受了太子的邀請,他在動身前,對五百乞丐說:“我受太子的邀請,去他那接受供養,他沒有邀請你們。你們可到鬱多羅越取最好的粳米,然後到太子家隨意入座,吃自己帶來的粳米”。
諸位乞丐聽從佛祖的教導,以自己的神通力,飛到鬱多羅越取得粳米,然後飛入太子家中,個個自食其米。當太子得知這些人正是自己不願邀請的乞丐時,感到十分慚愧,懊悔自責。於是,他就請佛祖講述這些乞丐的宿緣。
佛祖講:在過去無數世中,波羅奈國有一位長者,名叫散檀寧,家中十分富有,常設齋飯供養道人,在這個國家的深山老林裏住著二千多道人。有一年波羅奈國出現了重災,持續十二年的大旱,使人們無法種植莊稼。在深山修行的一千位辟支佛,來到散檀寧長者家中乞求供養,長者了解了自己的庫藏後,就答應供養這些辟支佛,並且又派五百侍者侍奉飲食。
數年後,長者派來的侍者產生了厭煩心。當時,每當飯菜做好後,長者都派一位侍從到辟支佛修行的地方通知用齋,每當侍從前去通知時,總有一隻狗跟著。一天,飯菜做好後,侍從忘記去通知,這隻狗卻單獨前往辟支佛修行的地方,在這裏高聲大叫。辟支佛聽到狗叫聲,便來到長者家中用齋。
辟支佛用完齋飯後,對長者說:“不久之後,這裏就要下雨了,你趕快準備種植吧”。長者遵照辟支佛的指示,立刻攜帶家人奴仆,收拾田地,種植莊稼,辛勤栽培,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他們種植的所有莊稼全長成了大瓜。秋天收割後,劈開大瓜,裏麵全是稻子。長者一家無不歡欣鼓舞,把家中所有裝糧食的糧倉全部裝滿後,還有很多裝也裝不完的稻子堆在外麵。
這時候,侍奉過那些辟支佛的侍從們,都自己曾經的怠慢感到羞愧。於是,他們來到辟支佛修行的地方,請求辟支佛原諒他們的過錯。這些侍從還向辟支佛發誓,願來世遇到聖賢,得到解脫。這五百個侍從由於這個緣故,在五百世中,常做乞丐,又因後來發誓悔過,才修成正果。
太子及到會信徒,聽完佛祖的講述後,也紛紛為自己的作為而感到羞愧。
善於心理修養的人,他們的心理狀態有如高度清晰的明鏡一樣,其接觸各種人的麵貌體態和形物的姿勢,來既不迎,去亦不送,不隱晦,不誇張,如實映照形像,故能勝任於探照人形事物均可如實反映其廬山真貌而不會被外物所歪曲或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