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白狗的故事
佛陀在舍衛城中教化的時候,有一天,他來到了都提的家中。可是很不巧,都提有事出去了。他的家裏養了一隻白狗,人人都很愛護它,尤其是都提最喜愛它,並且供給它美味,讓它臥在床鋪上。
佛陀進來時,白狗正蜷伏在床上,吃著盤中的食物。它看見佛陀後,便跳下床來對著佛陀大聲狂吠,佛陀就憐湣地對白狗說道:“白狗!你過去因為愚癡邪惡,而又愛財如命,不肯布施,所以墮落到畜生道為狗,現在應該覺悟了。”
白狗聽了佛陀的話,就整天憂愁的臥著。都提自外歸來,見自己的愛狗,異乎尋常,悶悶不樂,也不飲食遊樂,便心中懷疑,問家人道:“有什麼人欺侮我的狗嗎?”家人回答說:“剛才有佛陀來過!”都提愛狗如自己的子女,他聽說愛狗因佛陀而憂愁於是就生氣的來找佛陀問:“佛陀!你為什麼沒事到我家裏來?你說了什麼?使我的愛狗因你而不吃不睡。”
佛陀說:“我到你家裏去是有苦心的,因為你的愛狗,就是你前世的父親,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可以回家問問狗!”都提聽了後,驚疑不止,他繼續問道:“我的父親為什麼會轉生為狗呢?”佛說:“因為你的父親在生時愚癡邪惡,而又慳貪愛財,不肯喜舍布施,把許多財寶埋在地下,到死時仍然沒有一個人知道,你回家可以叫她指示你藏寶的所在。”
都提的心中,既歡喜又悲傷,回到家中,立刻問白狗說道:“如果你真是我前生的父親,你應該起來吃飯,而且指示藏寶的地方!”白狗點了點頭,跑到藏寶的床下,用爪抓地,而且不斷地吠。都提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後,就立刻親自掘地,真的從地裏挖出了許多財寶。都提的心裏不禁大受震動,他把所有財寶供養給佛陀和眾多比丘們,並問佛陀:“佛陀!請您指示我,這是為什麼?”佛陀慈祥地說:“壽命極短的人,是前生多殺生的原故;壽命極長的人,是前生多放生的原故;貧窮的人,是前世慳貪偷盜的原故;財富的人,是前生多行布施的原故;有惡念的人,是前生多近惡人的原故;有善智慧的人,是前生多親近善知識的原故。要說起因果報應的事,千年也說不完,我現在隻有大概的說給你聽,你必須多慎重才是。”
精神和意識守護於體內,人的身形與心神才會合凝在一起,心神也才會安定下來,所以在生活中就不需要讓心神與身形誰來製伏和強迫誰。當心理能達到正道無私欲,則人可達致淡泊清靜;人的不正當的欲望消失後,心神才能清靜爽快,這就是不強求清靜而能自靜的作法,這也是是無私或少私的思慮,用來養神的方法。
心淨國土淨
有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以香花供佛,根據經典的記載,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繁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於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份不容易吸收,就容易凋謝。”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惟有不停地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和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說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寺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明朝人萬全在《養生四要》一書中,對養生和心靜做了詳細的論述,他說:“人之性常靜,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便閉塞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正養此心,使之常清常靜,常為性情之主。”
?他所主張的養生之道,是在於人的性命需靜心安養。心神常清靜無躁則神氣安和,神安則生命精神意誌都安和,用此常靜的方法養生,則人的身體健康並且長壽,至老死時也不會有什麼大病。心思過多就會則心神不安,使精神心智都處於危難狀態,使人氣血皆閉塞阻鬱不通暢,身體的健康大受傷損,這樣的養生法則常給人帶來災害。所以,正確地保養心神,使它處於安然清靜的狀態,這才是為人性命情誌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