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不退之心(1 / 2)

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不退之心

過去有一個人,他很想解脫種種的苦惱。於是,他離開了家庭去做了沙門。他做了沙門以後,每天早起晚睡,認真修學,一點兒不敢懈怠,他以回憶過去的生活和憧憬未來的聖果作為修道的鞭策。可是歲月一年一年的過去,他還沒有證得聖果。於是心懷疑惑,難道這些功夫都不對嗎?他想著想著,竟恐懼起來,別因此誤入歧途或著魔啊!唉!不如回家去做個凡夫算了,又何必這樣苦苦修行呢。

當他打定主意,準備回家的時候,又猶豫了。成功和失敗就在一念之間的定奪。這一走,幾年來的勤苦學道,不就將付之流水,永遠失去悟道的希望了嗎?如果能再鼓起勇氣來前進,或許會有成就吧!去與留的念頭正在他心中翻騰的時候,觸動了山中的樹神。樹神和他曾經有過一段因緣,現在知道了他的思想情況,就很為他憂急,認為他這樣回去,會永淪生死的大海。樹神就用點小神通試試他,想挽回他的意誌,助他成就道業。於是化現一個美貌的比丘尼,穿上豔麗的衣服,滿帶珍寶的飾品,扭身弄姿走到修道者的麵前來。

修道者一看很不以為然,正顏厲色的責問道:“你是個比丘尼,一個出家學道的人,怎可以穿用俗人的衣飾呢?怎可以這般打扮來炫耀人的眼目呢?”化人比丘尼答道:“這有什麼關係?衣服、裝飾品都是幻化的,脂粉是顏料做的,這有什麼可貪著呢?就是你的身體不也是假相嗎?眼前看來青春健壯,等到無常一到,地、水、火、風分散,哪兒有真正的主人呢?”

“一個人在世界上,就像天上的月亮,孤身隻影,獨來獨去,赤身來也赤身去,沒有一件真正屬於你;很多人都是自迷不覺;不是煩惱纏人,而是人找麻煩來自纏。他們為虛幻不實的境物所迷,終生如夢如醉如癡,卻日夜怨天尤人,不知苦不是本有,那是自己惡業招致來的。眾生是可憐的,他們偶而造些善因,得到樂報就沾沾自喜,就不知樂報也是假的,快樂很難永隨身邊,災禍卻如影隨形,片刻不離。想求得自在永樂,必須了悟生死,遠離貪欲和造作。

“三界中當然也有如天人擁有許多的福報,但他們也有享盡墮落的時候。佛法說:人住家庭如坐牢獄,天在三界的最上層也如牢獄。唯有諸佛菩薩所修學的無漏學,觀照諸法空相,息滅人我差別的偏見,才是最究竟的常樂境界。”化人比丘尼滔滔不絕的一番話,像一桶淨水澆淋在修道者的心上,他細細審察每一句話的意義,的確,四大本是和合的假相。眾生就因過分貪著四大假相,而害了自己。覺悟到諸法本空,住在世界上就如客居他鄉,看十方眾生,實在沒有親疏可言。修道者由此心胸豁朗,舍卻掛礙,一本初衷,認真學道,終於得了很大的成就。

人身以心為主,心忿則熱,心勞則汗,心恐則憟,心驚則顫,心憂則癖,心執則進。人的身體是以心為主宰的,心要是忿怒了,人就會發熱;心要是疲勞,就會出汗;心要是恐懼,人就要瑟縮;心要是驚嚇,就會顫抖;心要是憂慮,就會產生疾病;心要是保持執行著,人就會精進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