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飲食禪典與生命機趣 和尚的戒行
在古代的時候,一個國家有一個年青的和尚。他每天都和師父出去托缽乞食。和尚年紀雖輕,但他有高尚的誌願,能守著淡泊的生活。一次,他師父不在家,他就獨自去乞食。他走到每天經過的街道,看見一個姑娘在門邊站著,這個小姑娘是等他來乞食的。
今天,他又到了這一家。正巧,這家的長輩也出外不在家。平日,姑娘對和尚很恭敬,而且因為和尚的儀容英俊,她在內心裏還漸漸地生出了愛意,她獨自戀慕了和尚已經很久了。
父母不在家,姑娘的膽子就大了起來,她的感情已到了不能控製矜持的時候了。她先有禮貌地請和尚進屋,然後用甜言蜜語來挑逗他,並且誘惑他投進她的懷抱。
和尚心性純潔,知道少女的企圖後,他就堅定主張,不為這花容月貎所動搖。他想,他是已經受過和尚十戒的佛弟子了,為了佛法,不能毀去戒體。他就不理睬她,但不理睬她不行。最後,姑娘把小和尚關在房中,不讓他出來。他本想嚴厲地喝斥她,使她斷了念頭。但年青的小和尚,又怕會因此傷害了她的自尊心,他再三考慮,為了護教,為了持戒,為了不願用喝罵來使她難堪,還是死了吧!和尚見到桌上一把剃刀,就拿起刀來自刎死了。
和尚為了此事自殺,出乎姑娘的意料之外,所以她花容失色,驚慌失措,不知怎麼辦才好,既懊悔,又難過。不久,她父母親回來了,姑娘心裏苦惱極了,覺得很對不起小和尚。看見父母回來,她就一五一十地將實情說與父母知道。他的父母親聽了,對小和尚的德行,敬佩得五體投地,覺得他的死,實在太冤枉太可惜了。雖然是自己女兒犯的罪,但他們還是去報告官府。
按照這個國家的法律,有這樣的規定,人犯了罪,可以用錢去贖,就能免刑了。她的父母把錢送到官府去報告,國王知道了這件事,很受感動。他想和尚的品德很高,實在需要表揚,才不埋沒及辜負他的修行。國王就告訴姑娘的家人:“叫你的女兒化裝後,去四城門遊行,使大家都知道這件事。”父母就把這話告知給姑娘。姑娘為了懺悔,也願意這樣去做。她想自己的不良行為,害死清淨的修行者,如果她能做些對他以及對佛教有利益的事情的話,無論怎樣困難,也樂意做的。於是,姑娘把自己打扮裝飾得很漂亮,遊行於四城門的街道上。後來,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這樣美麗動人的姑娘,並不能打動年紀輕輕學道未久的和尚,人們都敬服於和尚的心性和道德。
心為一身之宰,脾為萬物之母,養心養脾,最為切要。故而養病家第一先須於脾胃上著力,每治它病,切須照顧脾胃,不可一意攻伐,忘其根本;養生家當以養心為先,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自寧。這段是說心是人身的主宰,脾為後天之本,它是心身滋養的根源,所以養心養脾是很重要的。有病當治的人,首先應在脾上著力,即使治療其他病時,也必須照顧脾胃,而不能忽視了脾胃的調理。善於養生的人,主要以養心為最主要的,心不生病則神誌也會無病,神誌無病則人自然感到健康安寧。
無名和尚
???? 從前有座山,山後有座廟,廟裏有個小和尚。山叫無量山,廟叫無音廟,小和尚叫無名和尚。這無名和尚,別看年齡小,在無音廟裏的輩分卻不低,據說曾得到佛祖的指點。
?? 無名和尚很小的時候,就在無量山的前坡放牛,每天騎在牛背上,唱著小調,樂得自由自在。突然有一天,遇到一個紫色臉膛的白眉羅漢,用手指著他問:“小孩,你叫什麼名字?” 放牛郎搖了搖頭。 ?白眉羅漢來到他的近前,對他說:“我看你相貌奇異,悟性一定不差,想給你起個法號,也算你的名字了,好嗎?”
?? ??放牛郎點了點頭,那白眉羅漢就說:“你就叫無名吧!我送你一個藍色寶盒,你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說完,就一溜煙不見了。 無名醒過神來,手上已經握著一個閃閃發光的藍色寶盒。 ?小無名很想試一試寶盒的魔力,就說:“寶盒,我想吃一頓美味的野餐,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