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006:基金價值投資迎來盛世輝煌(1 / 3)

第六章 2006:基金價值投資迎來盛世輝煌

中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幾經沉浮,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投資者結構不同,經濟環境不一樣,政策法規的變遷,使得投資理念均有各自的特征。1996年之前,國內資本市場基本上是一個袖珍市場,投資者以中小散戶為主,上市公司中滬深兩地的本地股占有相當的比重,大盤走勢表現出極強的波動性。此時滬市投資理念的主要特征為:高送配偏好與高風險偏好。1993年3月份之前滬市大盤漲幅超過15倍,而主導這波行情的是連續實施高送配的上海本地三無概念股。與滬市投資理念形成對照的是,深市行情中,北大高科(原深安達)、深寶安、深發展等績優股曾有過出色表現。

1996年以後的證券市場經曆了從崇尚績優到偏好重組、從追捧藍籌到熱衷小盤、從均衡持倉到科技至上等重要變化。

1996年:以績優和藍籌理念為主導,以深發展、四川長虹等為代表的績優大盤藍籌股對1996年的大行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7年:績優理念風光依舊、重組理念初露鋒芒。

1998年:績優理念悄然退潮、重組理念主導市場,滬深股市小市值重組概念股,如“國嘉實業”等表現突出。

1999年:重組理念與高科技成長理念聯姻,盡管“5.19”行情中以中興通訊、長城電腦等為首的績優科技股表現不俗,但1999年漲幅最大的卻是那些經重組搖身而變的科技股,如南開戈德、科利華等。

2000年:成長理念盛極而衰,重組理念魅力不減。2000年初以網絡股為主的科技股掀起巨大的波瀾,如綜藝股份、上海梅林等,將崇尚成長的投資理念發展到了極致,但與此同時也逐步走向了消亡,而以深南玻、泰山石油、ST深安達等為主的深市重組股才是2000年的主流板。

2001年上半年:在監管力度加大的情況下重組股大不如前,但是次新小盤理念唱主角。

從股票市場所處的經濟環境看,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是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主線,上市公司集中在傳統產業、國有企業,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前沿。20世紀90年代也是消費結構升級和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增大的時期,重組和成長成為市場的主流投資理念有其必然性。

2001年中國入世以後,證券市場開始發生更為深刻的變化,說它是“投資革命”一點都不為過,其中價值投資占據了最重要內容。正如20年前,經濟體製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促成了中國經濟由計劃管理型向市場主導型不斷演變一樣,經過十餘年發育成長的中國證券市場在製度創新、產品創新及監管手段不斷深化的前提下,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中國金融邁向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格局。證券市場的基本經濟功能,如定價功能和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等將得到充分體現,價值投資作為市場主流投資理念之一受到更多重視。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舊的投資理念遭遇來自不同方麵的嚴峻挑戰。首先,管理層加大監管力度,加強證券市場規範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做莊”行為的政策風險,從而降低集中型投資和短線投資的獲利預期。其次,對違規資金的證券市場成功樹立了一種價值投資的理念:以上市公司的行業為基本背景,以上市公司的成長性為主要特點,以上市公司的業績為最直接投資依據的投資模式成為市場的主流。

基金無疑是倡導價值投資的最大主力軍。2002年~2003年期間,QFII進軍中國A股市場,掀起一股價值投資旋風,可謂和國內基金的價值投資理念相得益彰,一時間開中國價值投資新風,“價值投資”很快成為國內最為廣泛應用的新名詞,價值投資理念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基金的價值投資理念革命表現在他們的投資理念、選股標準以及由此產生的資金動向等都對市場產生了重要影響。而2004年6月由基金發動的一波強有力的股市大行情,第-次將基金的價值投資理念在行情中做了一次重要預演。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這波行情,為2005年年底至今的中國大牛市做了價值投資的重要且深遠的鋪墊。我們在2004年基金年報中看到了基金是如何進行一場開創先河的價值投資革命的:

價值投資是主線。根據基金2004年年報,基金前20位重倉股全部是大盤藍籌股和二線藍籌股。對同一行業內的股票,基金也會根據業績預期的增減變化來決定增持或減持。由於煤價和油價上漲的因素,加上電力供應的不斷擴容,行業前景將發生變化,所以,基金對以燃油發電的深能源以及火電行業的國電電力和華能國際等采取了減持操作;而對於市場前景良好的水電行業,如長江電力等,則繼續增持。一些前景看淡的股票也逐漸被基金減持,如:汽車類股票中的上海汽車和長安汽車等。從基金增減股票的操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價值投資的理念一直是基金最注重的投資理念之一。

另外,選股對象從過去注重單一公司的基本麵分析,轉變為加大對整個行業的基本麵和整個市場宏觀基本麵的分析力度,通過對上市公司、行業和市場整體的綜合分析,來正確選擇投資對象。在行業因素方麵,基金主要選擇了:(1)交通運輸類股票,其中鐵路運輸、港口、高速公路、航空業的龍頭類個股是基金投資的主要對象;(2)資源緊缺已經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盡管實施了宏觀調控,但煤、電、油、運等瓶頸行業的緊張狀況仍難以緩解。資源類股票包括的範圍較廣,既包括有色金屬、煤炭、石油、電力等傳統的資源概念,也包括擁有專利技術和配方的中藥、酒等,還包括具有地域資源壟斷的港口、公路等行業;(3)環保類股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給中國產業帶來了結構調整,為新能源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基金適時地根據這種變化將投資的注意力轉移到清潔能源和環保類上市公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