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QFII:伴隨“價值投資”光環而來(1 / 2)

第六章 QFII:伴隨“價值投資”光環而來

2003年的中國股市,投資者斬獲不多,但不管大戶、散戶,都學會了一個新名詞——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而且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響。在該年年初國內基金公司倡導的價值投資理念得到市場認可的時候,QFII下半年的入市強化了這一理念,使得價值投資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其實,QFII進軍中國A股市場的進程早在2002年就開始了。

2002年7月18日,在深交所舉辦的“引進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座談會”上,中國證監會、中國外彙管理局等均表示我國已經具備推行QFII的基本條件。

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台。

2002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公布QFII申請表,同一天,滬深證交所公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證券交易實施細則》。

2002年12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商業銀行申請從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托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QFII托管業務申請細則。

2003年1月14日,9家托管行正式出爐。

2003年5月26日,瑞士銀行有限公司、野村證券株式會社QFII資格獲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為首批QFII。之後,摩根士丹利、花旗環球成為第二批QFII。

2003年7月9日,瑞銀在中國A股市場下了第一單,買進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展以及中興通訊。

2003年12月中旬,渣打銀行香港分行、日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QFII資格獲批。至此,已有12家境外機構的QFII資格獲準,投資總額為17億美元。

“2004年我們將擴充研究隊伍,除了香港總部,上海的研究中心將增加10名左右研究人員,以加大對中國A股市場的研發力量。”2003年12月4日,瑞銀集團中國證券部主管袁淑琴透露,“同時,到2004年年底,瑞銀華寶將把對中國A股的研究範圍擴充到100隻股票。”

自從2004年5月瑞士銀行與野村控股一起為獲得首批QFII資格後,瑞銀華寶就從不掩飾其對中國A股市場的野心。12月2日,瑞銀在香港發布《瑞銀集團中國400強A股指南》。據悉,該指南旨在向海外投資者介紹市值最大的400隻A股。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7月QFII的投資理念首次浮出水麵。該月,瑞士銀行公布購入的四隻A股——寶山鋼鐵(600019.SH)、上港集箱(600018.SH)、外運發展(600270.SH)以及中興通訊(000063.SZ),自此QFII概念頗受追捧。瑞銀中國區研究部主管張化橋接受采訪時明確,QFII應重點研究四類中國公司:一是國家壟斷性質的上市公司,如機場、港口、高速公路和廣電類公司;二是有中國特色的公司,如五糧液、古井貢等酒類公司以及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紡織品公司;三是諸如TCL、青島啤酒、聯想等民族品牌公司;四是資源類公司,包括煤礦、鐵礦和旅遊資源等。

以瑞銀為標誌,QFII在業內掀起價值投資熱潮。QFII以“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作為其投資理念,堅定了2003年基金的投資理念。

自2003年前首次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股票開始,QFII從無到有,規模也從小到大。QFII進入國內市場後,由於其投資理念別具一格,選股思路獨具匠心,已在A股市場取得了不俗的回報。就在2005年開始至今的大牛市行情中,當國內的基金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紛紛拋售手中黃金般的籌碼時,QFII竟在“先知先覺”中抄到了A股市場的大底。

交易所統計表明,2005年QFII的股票換手率為193%,低於基金、社保資金、券商集合理財和券商自營的換手率(分別為325%、218%、520%、360%),持股相對穩定,有利於股市的穩定。中國證監會據此認為,QFII以其全球配置理念和長期投資行為,促進了內地股市估值體係的完善,推動了股市的穩定發展。

“換手率”也稱“周轉率”。新興市場的換手率要高於成熟市場,其根本原因在於新興市場規模擴張快,新上市股票數量較多,新興市場交投較活躍。此外,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的證券市場,換手率往往較高;以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證券市場,換手率相對較低。目前中國股市的換手率位於各國前列。但中國證監會認為,QFII進入內地四年來,在完善內地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QFII給中國內地股市帶來的“價值投資”理念上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特別是在股民熟悉的莊股思維走上窮途末路之時,中國投資者需要新的營養。

渣打銀行全球托管業務主管杜惠強認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給證券市場帶來新理念,如理性投資、股東權益等,隨著時間的延續、數量的增加,其影響將更加顯現。比如QFII強調實地調研的做法正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