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著麵對人生的挑戰 對著壓力做鬼臉(1 / 2)

沉著麵對人生的挑戰 對著壓力做鬼臉

研究壓力於人類身心影響最有名的加拿大醫學教授賽勒博士曾說:“壓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們,壓力對於人們不隻有不良影響,而應轉換認知和情緒,多去開發壓力的有利影響。

一個醫生曾經說過,他發現很多來內科、神經科看病的“患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實症,與其說他們頭痛、失眠、胃潰瘍、胸悶,不如說他們患上了“心身疾病”或者說是一種壓力病,因為壓力太大導致身體出問題的人大概要占到30%之多。而來自美國的統計數字就更令人驚訝了,據悉,在美國,約有75%~90%的人看病是和壓力有關。

對此,有心理學家指出,壓力具有一種身心互動的“個性”,它不隻會埋藏在內心深處,更常借由身體傳達抗議的心聲。如果一個人對壓力不予理會或不會排解的話,壓力就會逐漸變形,並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地侵蝕健康。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十大死因裏的心髒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都和長期壓力加劇心腦血管的負擔有關,那些有時間緊迫感、懷有敵意與高度競爭心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髒病的機率竟然是一般人的7倍,心髒病突發的可能性則是一般人的兩倍。

不僅如此,壓力累積,如果又沒有出口,有的人就會走進死胡同,甚至鑽進絕路。一項針對東南亞人的統計顯示,2002年自殺占青年人死因的排名已上升到第三位,占中年人死因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類似的情況在日本也很嚴重,其主要原因就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競爭過於激烈,不安定感強,心理壓力過大。與此相關的便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多。

一般來說,壓力並不一定和職位、財富成正比,比較容易感受到壓力的,往往是不懂得說不,拿得起、放不下和事事求完美的人。心理學家稱,求完美的人,大事、小事都要求自己要做好,到最後就容易演變成不分輕重緩急,然後時間就不夠,有壓力的情況下,事情反而做不好,這樣就會懷疑自己,會想要做得更好,但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終會產生對自己十分失望的情緒,沮喪和憂鬱就會趁機冒出來。

環境的改變會使壓力就此“轉彎”。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女學生,由於功課壓力大,同學之間競爭激烈,導致頭疼不已,每天都要服藥“減壓”。後來,她移民到新西蘭,課業輕鬆了,環境優美了,人際關係簡單了,不僅功課總是第一名,而且再也不吃藥了。壓力小了,身體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抗議和示威了。

事實上,去除壓力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壓力永遠都不會消失,就像呼吸一樣,如影隨形,無從逃避。一個人,在每個生命階段,都會有壓力相伴,不同的隻是性質與強度。事實上,迅速擺脫壓力是不可能的,你所能擺脫的隻是對壓力的看法,任何重大壓力的減輕都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進行許多有意識的心理調節。對此,一位老中醫曾感歎道,中國人麵對疾病常有“斷根”的觀念,事實上,麵對一些慢性疾病及其背後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與之融洽相處,要了解自己什麼時候容易發病,什麼人或事帶來壓力,如何避免,如何應對。

心理學家指出,壓力是對精神和肉體承受力的一種要求。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是否受到壓力的不是外界的諸種因素,而是我們對這些因素作出的反應,因此說,真正傷害我們的往往不是客觀的壓力如何,而是我們自身的不良情況和反應,就象被人造謠一樣,錯誤的隻是造謠惑眾的人,而非被攻擊者,隻有當被攻擊者因此而憂慮、煩躁乃至抑鬱,造謠才變成了中傷,這就有點象對待狗,你越把它當回事,它叫得越厲害,越來勁。所以有一個作家說,“要把不快當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