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實際意義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釋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太子降生】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各很富裕的國家名叫迦毗羅衛國。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王後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降生前,為一生補處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以因緣(時間、地點、國家、家庭、父母)成熟,便降生人間,以摩耶夫人為母。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太子悉達多。經典記載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等)。太子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級。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出家成道】
太子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聖王”。但是,悉達多太子卻在19歲時出家修行。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而產生修道之念。終於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解脫。太子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