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對象,按空間分得橫三世佛和按時間分的豎三世佛。
橫三世佛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中央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王佛,主管東方琉璃光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
豎三世佛指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陀佛。
所以三世佛和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王菩薩是大乘佛教,尤其是漢地佛教的主要崇拜對象,是中國廟宇中的主要神像。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在藏傳佛教中zhan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中國,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浙江省普陀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山西省五台山;普賢菩薩的道場是四川省峨眉山;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是安徽省九華山。
泉州三世佛造像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護最好、位於最東南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碧霄岩景區內。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為摩崖石刻,作長方形大龕,高3米、寬6.5米。“三世佛”並排結跏坐在仰覆蓮花座上,中尊為現在佛,作觸地印之降魔相;左尊為過去佛,亦作觸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缽;右尊為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皆為土蕃式樣。整座造像布局勻稱,雕刻精湛,造形優美。“三世佛”造像為元代泉州路監臨官一達魯花赤阿沙(其原籍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境),於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登臨清源山,感岩之雄奇,選崖而雕,並築殿崇奉。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其侄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般苦貼穆爾道出泉州,追憶先伯監郡公遺址,慨然重修。在殿堂南北兩側,壘土為牆,架本橫跨,築室供奉。建築物有主殿、回廊、禪房等六、七間。至20世紀6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殿堂損毀於暴風雨中,石雕造像曝露於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撥出專款進行“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護工程,在臨崖坡地的原址興建,幹1991年8月竣工。
【三劫】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通常佛教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範圍,除了****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
(小夢言:這裏說的三世佛,包括橫三世佛、豎三世佛。實際上,按佛教之義,中央娑婆、西方極樂、東方琉璃都分別有現在、過去、未來三世佛,譬如大日如來便為小乘佛教過去佛,地藏為未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