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大菩薩】有多種說法。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裏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藥師經》說: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
《七佛八菩薩經》說: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
《舍利弗陀羅尼經》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
《般若理趣經》說: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菩薩、才發意******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
在諸多菩薩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八大菩薩。密宗的八大菩薩是:
1、觀世音菩薩,玄藏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麵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麵二臂、一麵四臂、三麵二臂、三麵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2、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彌勒菩薩在民間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產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4、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又稱秘密主,象征‘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於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二)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5、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埵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6、文殊師利菩薩。他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薩。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眾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是僧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
以上八大菩薩是比較普通的為人們所共知,還有其它經典開列的八大菩薩,如《般若理趣經》等所開列的,略有不同,就不再一一介紹。
【大勢至菩薩】[加入書簽]
(更新時間:2008-3-286:01:04)
--------------------------------------------------------------------------------
【大勢至菩薩】梵名摩訶娑太摩缽羅缽眵,意譯作大勢至或大精進。略稱勢至菩薩、勢誌菩薩。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為西方三聖之一。是現今在極樂世界,是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根據《悲華經》的記載,過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字為‘尼摩’。當時寶藏如來幫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稟白佛陀說:“世尊,如我種種所有身口意業清淨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剛剛初成佛道時,我必於當時首先請佛大******。隨著彼佛說法度眾生所經曆的時間,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盤之後,等到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土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以及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無差異。”那個時候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日所願攝取的清淨莊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淨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淨莊嚴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結合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所收錄的受記因緣一起來看,應當知道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經過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背遠離,乃至莊嚴淨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據《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力,拔三塗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所以《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大勢至菩薩是以都攝六根,念佛法門而證道,他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至成道的52個階段;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菩薩於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這超日月光佛,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按《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號,阿彌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歸於阿彌陀佛一名,包含無遺。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至菩薩於聞法後,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而證得三昧。這便是大勢至往昔發心修行之因緣與證得念佛三昧之來源。此法門圓頓真捷,簡便易修.
關於大勢至菩薩的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說,這位菩薩的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相等,圓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國土,能讓有緣眾生親自看見。隻要見到他一個毛孔所放出來的光,就等於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所以大勢至菩薩也名叫無量光菩薩。因為他一個毛孔的光,就與十方無量諸佛光明一樣地廣照無邊。就像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光遍照一切眾生一樣,此菩薩以智慧的光遍照一切處,具有使眾生脫離三途之苦的無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勢至菩薩名號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勢遍至十方。大勢至菩薩的天冠上有五百寶華,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台中,能顯現出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的長與寬。大勢至菩薩的肉髻像紅蓮花,肉髻上有一寶瓶,內裏裝著智慧的光明,用以濟度一切眾生。其他一切相好與觀世音菩薩完全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大勢至菩薩舉足行路時,十方世界的一切都會震動,而當大地震動的地方,會生出五百億寶華。一寶華都顯得高尚莊嚴,其莊嚴就像極樂世界一般。大勢至菩薩坐下來時,首先本國七寶地麵會一時為之搖動,然後逐漸擴展,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都震動起來。上下兩國土之間出現塵數般無數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雲集到極樂國土,充塞整個空中,坐於寶蓮花座上,演說甚深妙法,以渡濟苦惱眾生。據《阿喇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載,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右手執白拂,左手執蓮花,大勢至菩薩之形體略比觀世音菩薩小。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茶羅中,位於觀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開合蓮花,右手屈中間三指,置於胸前,坐於赤蓮花上。密號持輪金剛,三昧耶形為未開敷之蓮花。
據《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力,拔三塗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幹,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所以《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人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山如來。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相傳其道場在江蘇南通的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