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義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刺蜜帝譯)
大勢至菩薩是以都攝六根,念佛法門而證道,他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至成道的五十二個階段;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大勢至菩薩於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這超日月光佛,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按《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號,阿彌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歸於阿彌陀佛一名,包含無遺。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至菩薩於聞法後,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而證得三昧。這便是大勢至往昔發心修行之因緣與證得念佛三昧之來源。
唯此法門圓頓真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所以在楞嚴****上,當釋迦牟尼佛向與會眾問圓通時,大勢至菩薩特別介紹了這念佛三昧法門。他說:“……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佛生忍。今於此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於因地時,以念佛心人無生忍,故今攝此娑婆世界之念佛眾生,歸人淨土。
關於大勢至菩薩的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說,這位菩薩的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相等,圓光四方的大小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到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國土,能讓有緣眾生親自看見。隻要見到他一個毛孔所放出來的光,就等於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所以大勢至菩薩也名叫無量光菩薩。因為他一個毛孔的光,就與十方無量諸佛光明一樣地廣照無邊。就像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光遍照一切眾生一樣,此菩薩以智慧的光遍照一切處,具有使眾生脫離三途之苦的無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勢至菩薩名號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勢遍至十方。大勢至菩薩的天冠上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能顯現出十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的長與寬。大勢至菩薩的肉髻像紅蓮花,肉髻上有一個寶瓶,內裏裝著智慧的光明,用以濟度一切眾生。其他一切相好與觀世音菩薩完全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大勢至菩薩舉足行路時,十方世界的一切都會震動,而當大地震動的地方,會生出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都顯得高尚莊嚴,其莊嚴就像極樂世界一般。大勢至菩薩坐下來時,首先本國七寶地麵會一時為之搖動,然後逐漸擴展,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都震動起來。上下兩國土之間出現塵數般無數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雲集到極樂國土,充塞整個空中,坐於寶蓮花座上,演說甚深妙法,以渡濟苦惱眾生。
據《阿喇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載,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右手執白拂,左手執蓮花,大勢至菩薩之形體略比觀世音菩薩小。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茶羅中,位於觀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開合蓮花,右手屈中間三指,置於胸前,坐於赤蓮花上。密號持輪金剛,三昧耶形為未開敷之蓮花。
【彌勒菩薩】[加入書簽]
(更新時間:2008-3-286:01:05)
--------------------------------------------------------------------------------
【彌勒菩薩】
一)彌勒的事跡
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為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西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裏,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於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裏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曆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曆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遊,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後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裏,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為伍,生活或修學。而與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上,彌勒都zhan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於法界。《般若護國》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經》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後,暢弘於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後,彌勒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度諸天子’。
在優波離等人的眼中,彌勒是一個‘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未盡諸漏’的一介凡夫。釋迦選這樣的一個人接班,記□作佛,是難以想得通的。說明二乘人的偏見,對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項背。彌勒精神體現菩薩在艱苦條件下,行菩薩道,著重利他。於利他中實現自利,完成佛國依正莊嚴。
過五十六億萬年,彌勒當下生於閻浮提,證得佛果。那時閻浮提的情況大致如下:
(1)自然條件:國土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三十裏。
(2)居民:人壽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慰快樂。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飲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雞飛相及。有一大城,名翅頭木,街巷道陌,廣十二裏,掃灑清淨。有明珠柱,皆高十裏,其光照耀,晝夜無異,燈燭之明,不複為用。時世安樂,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哀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語言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