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治:時有轉輪王名叫儴佉,有四種兵,以威武統治四天下,王有七寶,又有四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珍寶湧出,無守護者,眾人見之,心無貪著。
彌勒下生後,也如釋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說法種種示相。
(1)托生:有大婆羅門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彌勒托生以為父母。彌勒生後,膚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廣三十丈,麵長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無比。
(2)出家:彌勒觀世五欲,致若甚多眾生沉沒在生死海,甚可憐湣。如是正念,不樂在家。感王施物,終歸毀壞,知一切法,亦皆幻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
(3)成道:彌勒成道,坐於龍華菩提樹下,即日成就無上道果,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地神乃至諸天,各相告曰‘當今彌勒已成佛道’。
(4)說法:時有魔王,名曰大將,率欲界無數諸天至彌勒佛所,請說施論、戒論及生滅之論,乃至諸佛所說,苦集滅道。時座上有八萬四千天子,得法眼淨。彌勒有三會說法:初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說法常讚釋迦功德。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般涅盤後遺教存世一萬四千歲。
(5)弟子:儴佉王將八萬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大臣長者,亦複如是,各自念言:雖複千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三惡道苦,妻子財產,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宜於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盤:彌勒壽命八萬四千歲,入涅盤後,遺法留存一萬四千歲。
(二)彌勒的思想和慈氏由來
漢譯大乘佛經,關於彌勒的記載,是不勝枚舉,現僅從他的姓名窺知其思想具有兩大特色。
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的。在《華嚴經·修慈分》裏佛告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所有先世以來的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彌勒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眾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三昧大悲海雲經》即便信服,為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於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三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為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舍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製斷肉戒。語已,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並命,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彌勒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即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寧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眾生’的堅定立場是不可動搖的。他還製‘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食肉。這裏清楚昭示人們彌勒是一位素食主義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從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釋迦牟尼在世時,還沒有做到這點。可見在素食的問題上,彌勒比釋迦是略勝一籌。
(三)無能勝一名的含義
彌勒名無能勝,是因其修唯識觀而著稱於世。他修此觀,非始於現在,而是源遠流長。如《楞嚴經》說:‘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佛出家。時佛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曆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虛空,如來國土,淨穢無有。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得世尊授記,次補佛處。’彌勒的唯識觀,不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實有,更徹底把盡虛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筆勾銷。一切染淨因緣沒有了,顯現諸法的‘我心’,又將安立何處!這種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與佛乃能證知,非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勝過,故名曰無能勝。
(四)創瑜伽學派
佛滅九百年頃,中印度阿輸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參與內院法堂聞法,於彌勒處,受《瑜伽師地論》。晝為大眾宣講,弟子中有不信是彌勒說者,無著為釋眾疑,乃請彌勒降到人間,為眾說法。即於輸遮那講堂,普施法雨。凡所說法,皆約為頌,無著依頌解釋,乃成彌勒五論。一、《瑜伽師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一百卷,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顯觀行說,未傳我國。三、《大乘莊嚴論》,莊嚴大乘,十卷,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辯中邊論》,顯主法相,三卷,玄奘譯。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五論立義,罄無不盡。
傳承彌勒學說,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後,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極盛一時,唐玄奘法師從戒賢學,回國後與弟子窺基專弘唯識。彌勒之學,興旺於初唐,流傳於日本、朝鮮等國。
(五)彌勒在我國的傳說
彌勒在兜率天內,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聖,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翕,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現錄其事跡,供研究者參考。
傅翕(西元497——569年),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父名傅宣慈。十六歲納劉氏女妙光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一日,一個印度和尚,嵩頭陀訪之,與傅翕說:‘吾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返?’因命臨水影,見圓光寶蓋。傅翕笑答曰:‘□轕(編者按:此地是否為“轕”字存疑)之所多鈍鋏,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鬆山頂曰:‘此可棲也。’傅遂於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自謂得首楞嚴三昧。如是苦行七年。時梁武帝稱帝,祟尚佛教,傅上書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虛懷為本,不著為宗,無相為因,涅盤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人間天上,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眾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皆稟六齋’書進,詔遣迎至。帝問:‘從何而來,師事何人?’答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樂。’異日,武帝請講《金剛經》,傅才升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會否?’答曰:‘不會’。一日,傅講經次,帝至。眾皆起,傅端坐不動。眾曰:‘聖駕臨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動,一切不安。’太建元年(西元596年),嵩頭陀於柯山靈岩寺入滅。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
布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縣人。自稱契此,世莫詳其氏姓,但稱之為長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錫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間,後麵有十八個小兒競逐雲。見醯醢魚菹物,輒乞入口,餘投袋中,至闤闠處,開袋盡取撒下,請眾觀看。常以紙包屎物示人說:‘這個兜率內院的。’乞食所至,酒廬屠肆,皆姿其飲啖。遇雨,晨起曳高齒木履,豎股臥大橋上,是日必晴。遇晴,係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閩,有陳居士者館遇甚歡及遊兩浙書偈於門曰:‘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清潔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至四明,與郡人蔣宗霸遊,往來甚密。一日共浴長汀溪中,使蔣揩背,視師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驚作禮曰:和尚是佛也。師曰:‘勿說,吾與汝相聚三四載,可謂有大因緣,吾當去,汝勿憂也。’負明三年(西元917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嶽林寺廡下磬石上。邦人建塔於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窪穴,皆師之遺跡,晉天福初,莆田縣令王仁煦,遇和尚於江南天興寺。後又遇於福州官舍,出懷中圓封書,誡王曰:我七日不來,則開看。王如誡,開圓封,內誡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後書九字雲:‘不得狀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為彌勒也。宋紹興間,嶽林寺住持圓明為新造封山塔亭。馮斯道等又施四圍群山,為增廣基地。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住持曇振募捐建閣於寺後,塑像於閣內。天下佛寺山門供師像,肇始於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銘》,此與彌勒善交流望族,修唯識觀,似有相同之處。布袋和尚笑容滿麵,心量廣大,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
(小夢語:八大菩薩說法眾多,到現在為止,都未曾有定語,眾位寫家可以自己看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