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乘佛教(2 / 2)

將眾生引入淨土的引路菩薩

宗派與主張大乘佛教派別包括中觀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別的一些或以經典為宗依,或以修持主張為差別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三論宗、禪宗等,它們代表了大乘思想從印度向中國和日本傳播的千餘年間的演化結果。中觀派的思想依據在般若經類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為龍樹及提婆等。依據他們的論著,以後形成了中國的三論宗。龍樹的《中論》,在從緣起而顯示相待性相對性,從不生不滅之八不而肯定空性與中道;從世俗與勝義二諦來看待緣起、空、假,從而得出中道正觀。中觀思想對於天台、華嚴、禪宗都有所影響。在印度,中觀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產生。無著、世親等將《楞伽經》等的思想係統化。其學說可概括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它描述世界的虛幻性及本體真實性用三性三無性的理論;認為解脫過程無非轉染成淨,轉識成智。主張通過修習瑜伽功夫而培養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觀想和瑣細的心理分析。在中國及日本這一學說通常稱唯識宗或法相宗。真諦(6世紀)譯出《攝大乘論》為瑜伽行哲學流通之始,玄奘師徒是中國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創立人。玄奘的學術淵源可回溯至那爛陀寺的護法一係。華嚴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國才有的。該宗成立的依據是《華嚴經》,該經主旨是說大日如來為世間萬法本源,一微塵一刹那均同全體和永恒是同一的圓融的。由此引出華嚴宗的宇宙論及世界觀——法界緣起,以及一整套關於頓悟的信解行證理論。華嚴宗在中國的思想前導是依於《十地經論》的地論學派(6世紀)。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國和日本發展的產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經典《法華經》。該經由鳩摩羅什譯出並由慧文慧思加以發揮,但該宗真正的創立者是在天台山傳教的智。《法華經》的要義可歸結為開仍實,會三歸一。但在天台宗體係中,佛陀教說被歸納為五時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義是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禪定修持則主張一心三觀。淨土宗經典主要是《無量壽經》,該經出現於2世紀時北印度,宣揚了對無量光佛的信仰及其果報。3世紀時這一信仰傳至中國並逐步成為重要的派別。在日本,起初淨土信仰與天台宗合流,至13世紀才分立為一大派別。淨土宗認為解脫之道不在讀經和習禪,而主要應取念佛法門。印度的淨土信仰取何種儀軌並不清楚,但大約不外稱名念佛或觀相念佛。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還有在中國和日本發展了千餘年的禪宗。禪宗的經典依據在《楞伽經》和《六祖壇經》。前一部經說眾生皆具佛性,亦即空性。悟入此理即是菩提。佛性或空性不可言說,因為它是離言分別的。隻有個人的直接體證才可以把握它。《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的著作。禪宗以後發展為五家七宗。其中的臨濟與曹洞禪法傳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個依《法華經》而持淨淨土信仰的日蓮宗。它創立於13世紀並一直流傳至今。

(小夢語:實際上,我們所寫的聖人類小說,都是按大乘佛教的教義來寫的,包括《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