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以龍樹為初祖,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文禪師學行精嚴,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一語,和《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一偈。於是朗然頓悟一心三觀的哲學,口傳弟子南嶽慧思。思受心觀後,在禪定中悟得法華三昧,後入南嶽,廣開法門,教化群眾。時有智者大師前來學禪,師徒二人,一見甚契合,思師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遂,今後來矣!’智者看到《法華經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供養如來’的文句,即悟法華三昧,在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提示宗師,慧思曰:‘非爾弗知,非我莫識。’住大蘇山潛修七年,三十二歲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闡說定慧雙xiu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觀四教,攝盡大乘的教義。後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師的稱呼,由此而起。隋煬帝晉王廣,迎至揚州,授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開皇十七年,享壽六十七歲,逝世於石城寺。著有《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世稱天台三大部。又著有《觀音義疏》、《觀音玄義》、《觀經疏》、《金光明經義疏》、《金光明經文句》等,稱為天台五小部。又荊溪大師說:‘本宗以《法華》為宗髓,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論》、《大般涅盤經》、《大品般若經》亦為本宗旁依之經論。
天台宗,五時八教已在上麵曾經談及,不再重複。現將其教義的特色略述如下:
(一)一念三千說
此說是根據《華嚴經》:‘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屬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天台大師謂:吾人一念貪欲心起即落在地獄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餓鬼法界;一念愚癡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羅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厭離心起,即落在聲聞法界;一念因緣心起,即落在緣覺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薩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圓融相攝,成百法界。又據《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具此十如是,百法界即成千如是。這千如是中,又分五陰實法一千,眾生假名一千,依報國土一千,便構成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上說的是事造三千,事相是從理性本具而起,所以更有理具三千。‘兩重三千,同居一念’。
(二)一心三觀與三諦說
‘三觀’即空、假、中三觀。有內外三觀之分:內三觀依《智度論》三智一心中得而立。一會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一念觀心中,法爾具足。外三觀即觀諸法具足三觀,依《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亦名為假名(假觀),亦名中道義(中觀)。’此三觀法,隨觀一法,莫不具三。如觀空時,假、中皆空、觀假、空、中亦然。如葫蘆落水,麵麵皆泛,水銀落地,顆顆皆圓,是稱一心圓融三觀。
‘三諦’即真、假、中三諦。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諦。
三觀為能觀心,三諦為所觀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說:‘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複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說:‘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性即中,若能識得佛境界,當下諦觀如虛空’。
(三)六即佛說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古德有偈:‘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2)名字即佛:聞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殊。古德有偈:‘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返恨自蹉跎’。
(3)觀行即佛:依能起行,時刻回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攝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4)相似即佛:由觀行得力,粗垢先落,仿佛見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
(5)分證即佛:因功夫增進,分破無明,分見法性,為散開一隙雲霧,便見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