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天吳(1 / 2)

【天吳】

天吳

有夏州之國.有蓋餘之國.

有神人,八首八麵,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譯文:大荒還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夏州國,另一個是蓋餘國.

那還有個神,身形似虎,長有八個腦袋、十條尾巴,麵孔似人.這個神名叫天吳.

朝陽之穀,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上工下蟲”“上工下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麵,八足八尾,皆青黃。

“吳”字,它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寓意著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大約到東漢以後,漢字規範化。“矢”部已開始改成“天”。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叫吳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書叫《越絕書》,他在書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隱語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書中說:“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今天的吳姓人在向初見麵的人介紹自己的姓時,往往也都說姓吳——“口天吳”。

從經典語言學看“吳”的本義是大聲喊叫。那麼,遠古先人把它作為自己的姓氏,又說明了什麼呢?如果我們對吳字進行更深層的解剖和透視,就會恍然大悟。

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台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這種情形對於當代的我們應該並不陌生,在原始壁畫中甚至是一種世界性的主題,因為它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狩獵生活的圖畫。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這種人就叫吳人。原始人類狩獵時常身披虎皮,這從當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滸》武鬆打虎那一回中我們也曾看到過這種身披虎皮的狩獵者。所以,古代“吳”字又常加“虍”首,作“虞”,吳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獻中常有虞人,是指專門掌管田獵的官吏。

那麼,後來自稱“吳”(或“虞”)的這一狩獵民族為何會把自己的生存形式的圖畫作為自己族人的姓氏——一種表明血緣關係、親屬關係和婚姻關係的社會學標誌的呢?

讓我們在想象的山林中,掘好陷阱,裝好弩箭,等待著劍齒虎的來臨。而當凶猛的野獸出現時,與這個部落一起跑吧、叫吧,難道你感受不到純粹的人類力量的覺醒和朦朧的暢快的美好感覺嗎?此時,你一定會認定,作為這個狹小天地裏的一族,確是沒有什麼比這一時刻更激動人心的了。於是,選擇“吳”作為自己氏族的稱號自然再合適不過了。這一族就是吳域虞)氏族。

此外,從讀音上看,吳字的讀音與“嗚”、“哇”、“喔”、“喂”等象聲詞相近,它極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獵時喊叫的聲音。到這裏,我們仿佛聽到了原始狩獵者那大聲的喊叫,是因突然發現大野獸時的喜悅或驚恐,是招呼同伴作好準備的信號,還是期望以那震耳欲聾的聲音嚇唬凶猛的動物?不管怎樣,“吳”字除了會意外,還是一個表聲的文字.

“吳”字作為語言的符號,雖然可與“虞”、“”、“敔”等字通假,但作為人們血緣出身標誌即姓氏的“吳”,卻從來不與“”、“敔”等混用;西周以上,“吳”“虞”不分。自秦漢以後,“吳”、“虞”二姓始已區分清楚,除極個別的如《隋書》中“吳卓”也寫作“虞綽”外,唐宋以來至今,“吳”、“虞”二字作為姓氏則更加徑渭分明,絕無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