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百喻經》是一本把散見於佛學典籍中的一些譬喻集中起來的傳教布道書,佛的要旨關鍵在於佛心,釋迦牟尼苦修多年後,一朝悟道,但怎麼樣讓一般癡人也能明白這些道理呢,他便打了許多比方,舉出一些實例,有些實例聽起來像個比方,但有些比方實實在在就是真事一般。

《百喻經》的原名即《癡華鬘(mán)》,“華鬘”一詞是梵文soma的音譯,指連接成串裝飾身首的花環。此書是印度法師僧伽斯那根據《修多羅藏》十二部佛經中的素材編撰而成,它通過許多寓言故事喻述了出家人修行積善的道理,是一部宣傳佛教教義的經典。南朝時期的493年,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師來中國傳教時,將其翻譯成中文,因收寓言故事98則,故起名為《百喻經》。它並沒有單刻本,而是收編在浩瀚的藏經當中,多少年來一直是佛門弟子的必讀經文。

1914年9月,魯迅先生捐銀元60元委托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印了100本佛教《百喻經》,1926年5月,魯迅先生又出資讚助王品清校點《百喻經》,自己親自做了題記,以原書名《癡華鬘》,交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使這一佛教文化經典得以廣泛流傳,實際上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寓言故事集,它為當時的中國文壇增添了一道異彩。

許多人不禁要問,魯迅先生為什麼對佛經如此感興趣呢?其實當您看了本書後,便會了解,這並不隻是一本簡單的佛經,它還是一部生動、形象、可讀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百喻經》雖然是佛教為宣傳自己的教義而作,但它的許多寓言都是選自民間老百姓的口語故事,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比如《愚人食鹽》的故事,講的是愚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鹽,他吃起來覺得味道很好。愚人心裏想:“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的,吃一點就這樣好吃,那麼多吃些,味道一定會格外好。”這樣想了以後,愚人就向主人索取了更多的鹽,一口吞進嘴裏去,不料鹹得要命,以至於口幹舌苦,痛苦不已。這個故事的原意告誡修行人要適當地節製飲食,少欲知足,是對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的。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而言,該寓言給人們的啟示是: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握好為人處世的“度”,才是智慧的處世之道。

因此,《百喻經》“除去教戒,獨留寓言”,是完全可以當做一部獨立的文學作品來讀的。

《百喻經》由一部原來的佛經演化為文學的寓言故事集,成為一部文學的經典,並得以廣泛流傳,這是魯迅先生的功績。而魯迅先生之所以施刻百喻,本身也是一喻吧。

書店裏,《百喻經》的讀本寥寥無幾,而常見的版本則先是佛語的全文編入,然後再加白話譯注,突出的重點是佛理教戒,這與當今社會新的文化理念與讀者的閱讀需求是有距離的。《佛語禪心》一書的編寫,充分考慮讀者閱讀需求,在選取翻譯《百喻經》中每篇的寓言故事基礎上,省略了它所譬喻的深刻佛理,增加了更有閱讀情趣與指導意義的禪林故事,讓佛經本身的喻味更為深遠,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編撰《佛語禪心》的更深用意,即為了讓讀者朋友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擁有一個輕鬆快樂的好心情,同時在讀禪、學禪、參禪中,能以悟禪的精神智慧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使您今後的生存意義和人生境界達至一個更為高廣的全新層麵。

願通過本書的閱讀,每位讀者朋友都能培養出樂觀向上的生活與思維方式,成為慈悲與智慧共有的人。

編 者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