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愚人食鹽喻
——恰如其分,適可而止
【佛語】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
既②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③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複④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⑤鹽。食已口爽⑥,反為其患。
【譯文】
過去有一個愚蠢的人,他到別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菜太淡,沒有味道。主人聽後,往他的菜裏又加了一些鹽。
加了鹽的菜味果然好吃多了。他暗自想道:“之所以這麼好吃,是因為有鹽的緣故。剛加這麼點鹽尚且如此,何況加更多的鹽呢?!”
於是,這個沒有頭腦的家夥便空口吃起鹽來。吃了以後,口舌便失去了味覺,反受其害。
【禪心】
愚人其實並不愚,因為他懂得最基本的趨利避害。飯菜隻因多加了一把鹽而變得津津有味,鹽在其中確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隻是這個愚人永遠都不明白,好吃的僅僅是他麵前擺放著的飯菜,鹽的作用隻是讓飯菜變好吃而已。舍本逐末的做法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結果到頭來所有的苦頭還得自己品嚐。
有位先哲曾說:“真理隻要再向前跨進一步,便會變成謬誤。”
於是這個愚人在真理麵前開始了大跨步,似乎認定了真理之後就是無限的光明,並且他追求真理的腳步顯得異常堅定,而我們卻不禁要為他唱起悲歌。先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告訴了我們物極必反的道理,隻是沒有幾人去認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在那位拔苗助長的老伯的歎息聲還沒有遠去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爭先恐後地跳進了相互追逐的洪流之中。
得道高僧寶覺禪師在即將圓寂時,他派人把所有的弟子都叫到了身邊,向他們宣布自己世緣時限的到來。眾弟子在聽完禪師的話後心有不舍。此時,其中一位弟子卻朗聲說道:“時限若已到,生死由他去好了。”禪師聽後,微微一笑,說道:“你所講的便是老衲的肺腑之言。”隨即雙眼一閉便圓寂了。
生死由命並不是消極的處世方式,而是一種“看破了”的高深境界,是一種順從自然規律的樂觀行為。不再執迷於生之欲念,放下才是真正的超脫。今天再沒有人會像故事中的愚人一樣,一味地貪吃可以調出美味食物的鹽了,可是一些更為現實和驚心動魄的事例卻在不斷上演。森林過度砍伐導致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導致的全球氣溫上升,對於野生動物大量捕殺導致的物種銳減……我們每天都叫囂著向自以為更美好的將來邁進,我們的腳步甚至比那位愚人還要堅定。隻是好多人都無法看清自詡為美好的事物僅僅是一種臆想罷了,無止境的欲念的上升正在一步步把自己拉向可怕的深淵。美好的未來也將斷送在自己執迷不悟之中。放下——曾是多少人心中的夢想,可是在麵對現實中各種欲望的時候總是會迷失心智。
生活中不乏愚人,又有幾人能禁得住那把“鹽”的誘惑,從而恪守生存的最底線?但是倘若能夠明白“鹽”隻是調味劑而已,便可免得誤入歧途;倘若能夠明白貪多必失是一種和諧生活的哲學,便可以在人生的苦海中及早回頭。畢竟,放下以後才能拿起更多。
愚人的愚並不隻是在於他必須要承受多吃一把鹽的苦難,更在於自己遭受了苦難之後依舊找不到茫茫苦海的邊際,反而把所有的惱怒都發泄到他所吃鹽的身上。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愚人不知道是自己錯了,反倒可能會因為此事而對鹽的好壞屬性妄加評斷,這才是我們心中的“屠刀”,這才是惡之起源!
愚人食鹽,理應恰如其分,適可而止。而真正的困難卻是,生活中的我們往往分辨不清楚什麼是“鹽”,什麼才是我們要吃的“飯菜”。一句話,唯有看清自我的欲念所在,能夠真正把握為人的正確方向和恰當處世的“度”,才能夠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