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愚人集牛乳喻
——事無巨細,積少成多
【佛語】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①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預於日日中■②取牛乳,牛乳漸多,卒③無安處,或複酢敗④。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⑤■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⑥母子,各係異處。
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⑦賓客,方牽牛來,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幹無有。時為賓客,或瞋或笑。
【譯文】
過去有個愚人,準備宴請賓朋,想收集一些牛奶,打算到設宴時使用。他心中盤算道:“我現在如果事先每天擠出牛奶,逐漸增多,直到無處安放儲存,還可能會變質壞掉。不如就在牛肚子裏盛著,等到舉辦宴會時現場擠取。”有了這樣的想法後,(為了在此期間不讓小牛吃奶)他便捉了母牛和小牛,分別拴在不同的地方。
一個月以後,他開始操持宴會,迎接安置好了客人,他才牽上牛來想要取奶,可這頭母牛的乳房已幹癟得什麼都沒有。當時的客人,有的埋怨他,有的嘲笑他。
【禪心】
有時候聰明過了頭,反倒會鑽進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死胡同,並且還會屎殼郎撞南牆,不死不回頭。這是所有自作聰明的愚人的悲哀。
牛奶永遠都有保鮮期,故事中的愚人很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可是在麵對難題的時候,他沒有選擇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退而求次用了一個看似更好的方法去達到自己宴請賓客的目的,結果反倒是弄巧成拙。他忘記了如果小牛不吃奶母牛就不會再產奶,這是一個自然界的規律,是不隨著個人意誌為轉移的。當我們忽視甚至是蔑視規律的時候,必定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所謂的“遭天譴”,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在《勸學》篇中就已經向我們闡釋了累積的重要性。當然,那個愚人在故事的一開始就知曉了這一點,隻是他並沒有繼續堅持下去,卻兀自推想出一條所謂的捷徑去走。這就像守株待兔的老漢一樣,自以為蹲在樹樁前麵就能等來送死的兔子,並且還在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豈知別人此時已經收獲了成百上千石的糧食。
有師徒二人前去靈山朝聖。一路上一邊乞食一邊趕路,日夜兼程。但卻在穿越一片沙漠的時候徒弟病倒了,然後為了完成誓願,師父開始攙扶著弟子走,後來又背著弟子走。弟子於心不忍,怕師父因受自己的連累而無法完成誓願,於是央求師父放下自己獨自上路。師父憐愛地看著自己的弟子說:“徒兒啊,朝聖是我們的誓願,靈山是我們的目的地。既然已經在朝聖的路上了,那麼靈山就在我們的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佛絕不會責怪虔誠的人,讓我們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吧……”
多麼可愛的師徒二人啊!是的,既然已經在朝聖的路上了,隻要心中有佛,那麼朝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對佛陀的無限尊崇。弟子的心中隻有遠方的靈山,那麼佛對他來說隻是一個外在的存在;而師父的心中卻有弘揚大法的佛陀,那麼朝聖便是師父向佛向善的體現。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參禪拜佛的路上,處處皆為佛道;人生成長的途中,同樣時時都有機遇。不要因為一磚一瓦是小事而不做,真正的大宮殿同樣起始於無數塊小磚瓦的累積。隻要認真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忘記這件事情遙遠的結果,隻是專心去做,那麼終會有量變飛躍成質變的一天。倘若隻幻想著華美的空中樓閣而不去行動,結果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佛陀曾開悟弟子:僧家修行,所念的每一聲阿彌陀佛都是善的累積。對我們而言,人生成長中,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徑。關注當下,做好你手上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那麼你所參拜的“佛”終會在你不斷地努力中來到身邊。
事無巨細,積少成多,成功才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