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以梨打破頭喻

——內外兼修,表裏如一

【佛語】

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①皆傷破。

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住②受打,致使頭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③,癡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④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

旁人語言:“汝自愚癡,雲何名彼以為癡也?汝若不癡,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

【譯文】

過去有一個蠢人,頭上沒有頭發。一天,有個人見他是禿頭就用梨子打他的頭,接連不斷地打,都打傷了他的頭。

當時那個蠢人,隻是默然忍受,也不知躲避;別人看見了,就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躲開呀?就在那裏挨打,連頭都被打破了。”

蠢人回答說:“像他那種人,傲慢無理,依仗著自己胳臂粗力氣大,但卻愚昧無知。見我的頭上沒有頭發,竟然以為是石頭,所以用梨來打我,頭破成這樣。”

別人又說:“你自己愚昧,為什麼反說別人無知?你如果不無知,怎麼被他打?連頭破了都不知道躲避?”

【禪心】

有時候我們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分辨不清哪個是石頭哪個是雞蛋。

石頭有石頭的外形,雞蛋有雞蛋的樣貌,隻是大自然中的事物萬萬千,難保一時糊塗分辨不出石頭和雞蛋之間的差別。所以,假若隻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那麼便永遠無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西遊記》中的唐僧就曾一次次地被妖怪外表的善良所欺騙,從而招致殺身之禍。如若不是火眼金睛的孫猴子相救,想要走完那十萬八千裏的取經路可謂勢比登天還難。

愚人不躲,不是因為打他的那個人把他的光頭當成了石頭,而是自己把自己的腦袋當成了石頭,才會任其肆意擊打。並且愚人還用很阿Q的心態告訴我們說:那個人真蠢!竟然把我的腦袋當做了石頭!其實誰愚誰不愚明眼人一看便知曉了。

在唐朝後期武宗為帝時,因其崇尚道教,並聽信讒言,開始了大肆毀滅佛法的運動,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會昌(武宗年號)法難”。

岩頭禪師是當時的一名得道高僧,在外部局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對抗和犧牲,保存自身,繼續弘揚佛法,岩頭禪師為自己縫製了一套尋常百姓的俗人裝束,準備萬不得已之時穿用。

沒過多久,朝廷發下聖旨,大部分出家的僧尼被強令還俗,並要逮捕一些有名的高僧。禪師穿上早已準備好的便裝,戴上了低沿帽子,想去一位在家修行的師姑的佛堂躲住。當他剛到之時,正逢師姑在齋房用飯,他便自己走到廚房,拿起碗筷徑自吃了起來。但很快就被道童發現了,道童將事情告知了師姑。師姑不知來人的身份用意,從後麵上來時手中還拎了個大棒,進屋見是岩頭禪師,不覺十分驚訝,意思不外乎在說:這是怎麼了?一位高僧怎會如此打扮?

禪師看破了師姑的心思,大笑一聲說道:“多事之秋,佛法為重,形可變,性不可變!”

“形可變,性不可變!”這是多麼宏大的佛法啊!修行中,並不是簡單地披上袈裟就可以稱之為和尚。在古印度,“和尚”一詞是Khosha的音譯,專指可以傳授理法知識給人的人,而非是佛家的專用詞彙。所以,並不是具有和尚的外形就能夠達到和尚所擁有的境界。“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好的外形固然可以在瞬間提升你的個人形象,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卻是你內在的修養。伯樂在相千裏馬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被其華麗的外在裝飾所迷惑的。俗話說“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這才是檢驗是否內外兼修表裏如一的唯一標準。

哲學上講,事物的外在形式取決於內容,並且永遠為內容服務。於我們而言,隻有不斷地充實自身,才能使自己像永不幹涸的泉水一樣時時充滿著生機,才能夠澤陂萬物,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

假若你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就用一顆石頭般的恒心去麵對生活,生活終會還給你一座巍峨的高山。同樣,假若你是一塊五彩石,那麼就用你斑斕的色彩去吸引眾人的賞觀,這才能挖掘出你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