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婦詐稱死喻
——辯明事理,堅定不移
【佛語】
昔有愚人,其婦端正,情甚愛重。婦無貞信,後於中間,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離己婿①。於是密語一老母言:“我去之後,汝可齎②一死婦女屍,安著屋中。語我夫言,雲③我已死。”
老母於後伺其夫主不在之時,以一死屍置其家中。及其夫還,老母語言:“汝婦已死。”
夫即往視,信是己婦。哀哭懊惱④。大積薪油,燒取其骨,以囊⑤盛之,晝夜懷挾⑥。
婦於後時,心厭旁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⑦?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譯文】
從前有個蠢人,媳婦相貌姣好,兩個人的感情也不錯。媳婦後來在與別人的交往中逐漸起了二心,不再安心與他共同生活。隨著邪淫心思的強盛,媳婦便要舍棄丈夫跟情夫私奔。於是,她暗地裏交代一位老婆婆:“等我離開後,你可弄一具女屍放在我家,告訴我丈夫,說我死了。”
老婆婆等她丈夫不在的時候,把一死屍放在他家裏。等她丈夫回來後,老婆婆告訴他:“你媳婦已經死了。”
丈夫立即到屋裏去看那具屍體,相信是自己的媳婦,不禁悲傷地哭起來。接著用柴火油料將屍體火化,揀取骨灰用布袋盛著,整天帶在身上。
他的媳婦後來慢慢厭倦了那個情夫,便從外麵重新回到家裏,對她先前的丈夫說:“我是你媳婦。”丈夫回答說:“我媳婦死很久了。你是什麼人?竟胡說是我媳婦!”他的媳婦解釋再三,他一直不信。
【禪心】
海市蜃樓再漂亮,也隻不過是一種虛無的幻影,風一吹,所有的景象便會煙消雲散。
不可否認,丈夫對妻子的感情是忠貞不貳的,而妻子的朝秦暮楚則應該被我們所鄙棄。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倘若其中一方出局,那麼另一方便無法再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些詞彙並不似傳說中的那麼複雜,在兩個人的世界,你隻要多為他或者她考慮一點,這場愛情大通關才能夠最終走到盡頭。
隻是故事中的妻子離丈夫而去,丈夫始終存活在自己為自己搭建的海市蜃樓之中,甚至無暇去顧及這場悲劇的真假。丈夫是愚癡的,簡單的一根筋隻能是一條路走到黑;妻子是善變的,就像是自己叫囂著狼來了然後妄圖欺騙眾人一般,往往最後品嚐惡果的還是作惡者本人。
假如丈夫可以檢驗一下死屍便明曉了妻子的不忠,假如妻子清清白白做人也就不會出現最後遭遺棄的場景,假如鄰居老婆婆能夠明辨是非及時勸阻妻子的錯誤行為,假如……當然,生活中並沒有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吸取前車之鑒的教訓,不做愚癡的丈夫,不做淫亂的妻子,不做狼狽為奸的鄰居,那麼結果會不會不同?
白隱禪師一個人過著平靜隨和的生活。有一次,附近的一個女孩還沒有結婚就懷孕了。他的父母知道這個事情後非常生氣,發誓要嚴懲那個不知羞恥的人。在父母的逼迫下,女孩謊稱孩子的父親是白隱禪師。
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燒,前去找白隱禪師理論:“平日裏以為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沒想到你居然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既然做了,就該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隱禪師隻說了一句話:“是這樣的嗎?”然後就收留了那個孩子。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那個孩子的媽媽因為無法忍耐相思孩子的苦痛,將真相告訴了她的父母親。原來孩子真正的父親是一個貧寒的年輕人,他們相愛已經有很多年。事情發生時,女孩因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說出來,就欺騙父母,說那個孩子的父親是白隱禪師。
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後,痛斥女兒不該說這樣毀人名聲的假話,然後去找白隱禪師,把事實的真相告訴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請求他的寬恕,並要求把孩子帶回去。
白隱禪師把孩子送還給他們時,說:“是這樣的嗎?”
“是這樣的嗎?”簡單的一問便足以令始作俑者羞愧難當。生活中沒有重來的機會,真正的智者並不會為一些瑣碎之事斤斤計較,哪怕那些事情在常人眼中是如此了不得的大事。就像白隱禪師一樣,平靜隨和地過自己的日子,清者自清,沾染在你身上的汙垢終有一天會自動脫落。
隻是我們不要被生活中種種“惡”的事物蒙蔽了雙眼,堅持心中的信念,選擇一條康莊大道勇敢地走下去,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