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渴見水喻
——望洋莫歎,取之有度
【佛語】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①水,見熱時焰②,謂為是水,即便逐走③,至辛頭河④。既至河所,對視不飲。
旁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
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⑤不飲。”
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⑥。
【譯文】
從前有個人,愚昧無知。口渴得急需喝水,見前麵熱騰騰的霧氣以為是水,連忙追趕,直追到印度河河邊。等他到了有河水的地方,卻站那裏看著不去喝。
別人說道:“你口渴得厲害到處找水,現在到了水邊怎麼不喝?”
愚人答道:“如果水能喝得完,我當然早就喝了。現在這麼多的水是喝不完的,所以也就不喝了。”
當時在場的眾人聽到這番話,都對他大加譏笑。
【禪心】
貪、嗔、癡、怨是佛教中四大惡的表現,故事中的愚人就犯了首條戒律——貪。愚人貪戀整條河的河水,而紅塵中卻有更多的人時時在貪戀著無窮無盡的個人欲望。貪長生的皇帝終因誤食水銀而命喪黃泉,貪錢財的官員終因蠅頭小利而鋃鐺入獄,貪遊玩的書生終因縱情山水而名落孫山……聲色犬馬的世界中,誘惑無處不在,難能可貴的是保持自己的秉性,不隨世俗墜入汙流,克製住自己貪的欲念,你便是那朵“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了。
隻是有一個問題隨之而來:戒貪,難道就要像愚人那樣拒絕喝水嗎?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我們並不是得道的法師,我們都有著七情六欲,戒貪隻是一種手段,但是必須建立在滿足我們基本需求的前提之下。倘若因為害怕自己陷入貪念的洪流之中便對其敬而遠之,那麼你永遠無法喝到解渴的清水,最終隻能是自己被活活渴死。這就像是一把雙刃劍,隻有把握住了其中的度,才能夠讓自己在生命的天平之上站穩腳跟。
一天,無際禪師來到了一個小山村,正是中午時分,天氣很熱,他便停下來歇腳。
這時,無際禪師看到河邊有一個村民正在用水車打水,就走上前去向村民討水。
這個村民見對方是個出家人,便對無際禪師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就會跟您一樣出家參禪。”
無際禪師微微一笑,問道:“那你什麼時候看破紅塵呢?”
村民答道:“我雖然一直有出家悟道的想法,遺憾的是,我們這一帶隻有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而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能找到人來接替我的位置,我就可以無牽無掛地出家了。”
無際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者完全離開水麵又會如何呢?”
村民答道:“水車置於水中,是靠下半部被水流衝擊而轉動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裏,它不但無法轉動,甚至還有被急流衝走的可能。同樣,如果水車完全離開水麵也不能轉動,更別說抽上水來了。”
無際禪師聽後,開示他道:“水車與水流的關係可以說明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塵世的洪流所衝走,假如超然出世,與世隔絕,則其人生必會失去強大的動力。同樣,一個修道之人,也要出入得宜,既不冷眼旁觀,也不隨波逐流。因此,出家既要看破紅塵,更要想法去普度眾生。”
村民聽了無際禪師的話,久久地愣在那裏,似有所悟。
水車和水流的關係不就是滿足自身需要和防止過分貪戀的形象比喻麼!喝水隻是為了滿足自身口渴的需要,既然已經從河水中滿足了需要,那麼在你的麵前有多少水存在又和現在的你有什麼關係呢?過猶不及,講得正是這個道理。
其實,隻要把你自己這架水車放一半到水中,就可以遊刃有餘地處理生活中種種煩心之事。既不會被塵世之洪流衝走,也不會把自己淩駕於生活之外,所謂的半官半隱大概就是這個境界吧。又何必去貪戀於無止境的欲念深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