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1 / 1)

66 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刻苦學習,聯係實際

【佛語】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采寶。

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①洄②流磯③激之處,當如是捉④,如是正,如是住。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眾人聞已,深信其語。

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⑤。

至洄洑駛流之中,唱言⑥:“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回旋轉,不能前進,至於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

【譯文】

從前,有一位權貴的兒子和一幫商人到大海中去采珍珠。

這個權貴的兒子擅長背誦在大海中駕船的方法。比如在海水漩渦倒流、礁石激蕩的地方,應當像這樣掌舵,像這樣撥正方向,像這樣把穩。他告訴大家:“航海的方法我全知道。”

眾人聽了,都很相信他的話。船行到大海裏以後,沒有多久,船老大就得了急病,突然死了。這時權貴之子便代替船老大掌船。

船行到洄旋倒流之處,他嘴裏念著應該這樣掌船這樣把正方向,結果船仍在漩渦裏回旋,不能前進。等船被衝到采珍珠場的時候,全船的商人都被淹死了。

【禪心】

紙上談兵,隻能葬送掉所有士兵的性命,最後還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給搭進去。而這一切,皆來源於自己不切實際的空想。

故事中的愚人因為自己誇下的海口而埋葬了整條船上商人們的性命,古代將軍趙括卻出於同樣的起因葬送了40萬趙軍的性命,相比之下,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現實中的很多事情,往往都是看著容易做起來難。當你上下嘴唇一打架就可以冒出幾句駕船 “經驗” 的時候,自己卻沒有一點真槍實彈的現實經曆,那麼再多的話語也隻能類似於祥林嫂的囉嗦,永遠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最壞的結果,便如故事中的愚人和將軍趙括一樣,禍害了別人,還禍害了自己。

實踐才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真理。少卻了實際操作的鏈條,你所學到的知識或者經驗,永遠都是教條主義的代名詞。隻有真正經過血雨腥風的現實之後,才會明白什麼樣的解決方法適合自己,怎樣才是自己的生存之道,否則,你一輩子都是在重複別人走過的路子,你所創下的功績隻不過是讓這條路上麵多兩個腳印罷了。最可怕的卻是,當你走上一條不歸路的時候,卻依舊沒有認識到自我的錯誤,還在向後來人宣講沿途的美景,此時唯一結果就是毀滅。如此恐怖之結果,為什麼不及早去驗證自己思想的正確性呢?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社會生活中去,才會清楚自己到底缺乏哪一方麵的知識以及所學內容的正確與否。而隻有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有益作用的知識,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法師為弟子講解經文時,有個小沙彌就是聽不明白,想不通,參不透。法師告訴他要開動腦筋。

小沙彌問法師:“怎麼開動腦筋呢?”

法師說:“多思考唄。”

小沙彌更加困惑地說:“怎麼思考呢?”

於是,法師就與小沙彌約好時間,單獨與他溝通,為他釋疑解惑。

法師首先遞給小沙彌兩個同樣大小的栗子,問他這兩個栗子有什麼區別。

小沙彌說:“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

法師問:“何以見得?”

小沙彌說:“涼的肯定是生的,熱的肯定是熟的。”

法師說:“那可不一定,涼的也許是熟的,煮熟以後又放涼了;而熱的可能是生的,隻是在熱水裏稍微燙了燙。”

小沙彌又說:“兩個栗子一個是熱的,一個是涼的。”

法師說:“這回說對了,但你怎麼知道的?”

小沙彌說:“感覺的唄。”

法師問:“你是怎麼感覺的?”

小沙彌說:“用手感的,用心覺的。”

法師說:“太籠統了,越聽越糊塗。”

小沙彌就說:“這有什麼糊塗的,就像你說的思考一樣,心覺就是思,手感就是考唄。”

他怕法師不明白,又解釋說:“思就是用心、動腦筋,考就是用手去觸摸或用眼去觀察、去考察唄。”

法師終於舒心地笑了,對小沙彌說:“多謝你的指教和點化!”

小沙彌也回過味來,驚喜地拍了拍自己的腦袋。

在法師的點化下,小沙彌終於走出了隻思不考的誤區,避免了以後可能會犯下的更大錯誤。隻有多思,才不會教條地去學習新知識;隻有多考,才可以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之中。不斷學習,同時不斷去實踐中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那麼你所學到的知識才會永駐心間,再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遺忘。

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發揮它的最大能量,打造出屬於你的五彩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