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投資智慧,領略大師的名家風範 做到眼中無股,心中無股(1 / 2)

第十三章 投資智慧,領略大師的名家風範 做到眼中無股,心中無股

股市上的人都想踏上財富的巨輪,插上金錢的翅膀乘風破浪,可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寥寥無幾,無數的人都被打入了萬劫不複之地。股市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但風險卻始終阻擋不了股民們奮勇向“錢”。如今,隨著紅線、綠線的波瀾起伏,隨著阿拉伯數字的上下跳動,很多人都神魂顛倒,陷入裏麵而不能自拔,最終,多彩的人生就隻剩下了單一的股票。

其實,明智者既不會為股市所困,也不為股票所累,他們遵循“眼中無股,心中無股”的原則。心中一旦無股,就不會再為股票而提心吊膽。但要做到心中無股,就需要極大的定力。在絕對把握的確定性之下,即便是跌停,一天損失很多,也要承受得住。有人曾說:“任何股票都有差價可做,但那並不是我們做的,不然,錢都讓你一個人賺去了。”“眼中無股,心中無股”,這是一種境界,換而言之,就是一種心態。但現在,持這種心態的人不多,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更少了。

若要做到眼中無股,心中無股,就要做到:不看股價,不想股價。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之所以能夠如此出眾,正是因為他做到了這一點。

不看股價,眼中無股

眾所周知,股民們每天看的最多的無非就是股價行情,有些人看行情癡迷到打架的程度;有些人甚至由此染上股癮,他們一天到晚都看行情,一旦看不到,就會非常著急,害怕耽誤自己掙錢;也有些人因此而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某大公司總經理說:“現在的辦公室是人人上班看行情、炒股票,辦公室都變成了營業部。下午3點收盤前,大家都是盡量不出差,不見客戶,以免看不到行情,做不成股票。”這麼多散戶天天都這樣癡迷於看行情,那麼,管理著相當於幾百億、幾千億美元巨額資金的巴菲特,每天是如何看股票行情的呢?

1989年,麥哲倫基金是美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一次,公司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想要專程去拜訪巴菲特,想看一看他是怎樣做投資的。到達後,彼得?林奇驚訝地發現,巴菲特的公司並不是在繁華的紐約華爾街,而是在美國中部的一個小城市:奧馬哈。那個城市的人口僅有40萬,相當於我國中部一個小縣城。更讓彼得?林奇意想不到的是,巴菲特所管理的資產規模比他大得多,而且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上,巴菲特的公司規模比中國石化還要大,但公司總部的員工卻少得很,僅有11個員工。

隨後,彼得?林奇來到巴菲特的辦公室,推門一看,發現房間並不大,隻有20多平米,左邊是一排書架,右邊是幾個文件櫃,裏麵裝滿了上市公司年報等資料。站在辦公室裏,彼得?林奇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尤為不解地問道:“巴菲特先生,你的辦公室裏怎麼沒有電腦,難道你從不看行情嗎?”巴菲特笑了笑說:“我向來都不關心股價的走勢,我覺得沒有必要去關心,有些時候,它或許會妨礙我做出正確的選擇。”彼得?林奇聽後直搖頭:“真是沒想到啊,你管理著上千億美元的資金,竟然不用電腦,不看行情。”

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在買賣股票的時候,巴菲特總要看一下股價吧。當然,他要看股價,不過隻是在每天看報紙的時候順便看看收盤價,僅此而已。他從來都不會天天盯著行情看,當看準一隻股票後,就會打電話告訴證劵公司的經紀人:在什麼價位以下買多少,直到買到他渴望得到的目標數量為止。

事實上,對於任何事物來說,看得越緊,反而表明你越不放心,越沒有把握。對孩子時時看著,肯定就是你對其放心不下,怕他貪玩,不寫作業;對丈夫(妻子)時時看著,肯定是你怕他移情別戀;對股票時時看著,肯定是你怕股價突然大跌……巴菲特之所以能夠一天到晚都不看股價,原因就在於他對自己買的股票非常放心,放心到可以持有幾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的好股票,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剃須刀生產企業——吉列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飲料生產企業——可口可樂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汽車保險公司——CEICO公司、美國最有政治影響力的報紙——《華盛頓郵報》。 如果你需要養一個讓你放心的孩子,需要找一個讓你放心的丈夫(妻子),就需學習巴菲特,買一個讓你放心的股票,既不用天天去看,又不用為漲跌擔憂,隻有這樣,才能吃得香,睡得著,因為你已經對公司充滿了信心。“不看股價,眼中無股”就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