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11你能否正確地麵對挫折和失敗
人不能隻企求永遠在陽光下生活,在生活中沒有失敗挫折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對創業者而言,碰上失敗挫折之事更是常見,簡直可以這樣說:“勝敗乃創業者之常事”。因為創業者所擁有的資源與經驗都很有限。
有句話叫作“好事多磨”,創業更是如此,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決不放棄是成功創業者的主要行為特征。“隻有堅持不懈,不半途而廢,才有可能成功。”成功的創業者無一不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因此,隻有能夠正確地麵對失敗,堅持不懈的創業者,才能克服創業之路上所遇到的危機和失敗,最後走向成功的頂點。正如約瑟夫?愛迪生所說:“真正的幸福,往往以痛苦、損失和失望等形式出現;此時我們必須堅持住,因為它們不久就會以真麵目出現在我們的麵前。”
心理學家把適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生活中的失敗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麵;又有正向和負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關鍵在於你怎樣對待失敗挫折。威廉?馬修斯說過:“困難、艱難、考驗,在我們走向幸福的人生旅途上碰到的這些障礙,實質上是好事。它們能使我們的肌肉更結實,使我們學會依賴自己。艱難險阻也不是什麼壞事,它們能增強我們的力量。”
下麵是一位成功銀行家與記者的對話:
記者問:“先生,請問你是怎樣成功的?”
銀行家答道:“正確的決定。”
記者又問:“你是怎樣做出正確的決定的?”
銀行家說道:“經驗。”
記者追問:“你又是怎樣獲得這些經驗的呢?”
銀行家淡淡一笑:“錯誤的決定。”
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建立在豐富的經驗之上,而豐富的經驗積累於無數個曲折和失敗事件。簡單而富有哲理的對話道出了創業過程中的艱難挫折,隱含著走過的不少曲折與失敗。
創業者應該有這個信念:失敗是一種磨練的過程,心即使在冰凍三尺之下也不會涼的。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如果創業路上毫無挫折,一直走向成功之後也未免感覺有些無趣乏味,有些落寞。沒有失敗的尷尬和忍辱哪來成功的喜悅?
當創業企業維持不了常規經營的時候,企業的發展、財務、組織、機構、權限的委讓等有關的問題就越來越多,這時,作為創業經營者,又該如何呢?是做一番調整之後繼續經營下去,還是停業再去開創一項新事業呢?成功的創業者在遇到企業危機,麵臨失敗之時,一般有兩種措施:一是自我反省法;二是專家谘詢法。
自我反省法是通過自己對過去的經營活動進行反思,找出失敗的原因,在客觀評價這些原因的基礎上對今後的行動做出決策。
專家谘詢法就是聘請有關方麵的專家做參謀,然後決定以後采取什麼措施。聯邦德國史泰爾所經營的建築公司的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這個公司是一個家族式的公司,因循守舊,保守落後,處處精打細算,然而在錯綜複雜的競爭中,勤儉節約,精打細算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史泰爾顯然忽視了另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因此他的公司陷入了危機狀態。麵臨破產的史泰爾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改進措施,這時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員提醒他:可以聘請專家替他解決問題。結果在專家的協助下,公司很快就恢複了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實際上請專家谘詢的做法也體現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麵臨失敗之時,一方麵需要我們立即著手盡快做出處理調整策略,另一方麵,我們更應該在心理上對失敗有正確的看法。有位哲人曾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的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這話用到失敗挫折問題上也很有哲理。在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失敗挫折所帶來的苦難與煩惱,都是自己依靠過去生活中所得到的“經驗”做出的錯誤判斷,這時,我們不妨跳出來,換個角度看自己,你就不會為一次創業失敗而頹唐;也不會為名利加身、讚譽四起而得意忘形。要分清“失敗”和“暫時挫折”的區別:生活中沒有永恒的失敗,隻有暫時的挫折!如果亞伯拉罕?林肯把他一生經曆的一些挫折和多次落選都當成失敗,他還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嗎?當愛迪生在從事發明電燈的過程中,曆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失敗後,有人問他:“你是否還打算嚐試第一萬次失敗?”愛迪生答道:“那不叫做失敗,我隻是發現那些方法做不出電燈來。”他隻是要找出可產生不同結果的做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