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失敗當作是橫亙於麵前的一塊石頭吧。擺正它,蹬上去!把它當作你成功的踏腳石,也許視野會更開闊、心胸會更豁達呢!
在麵對失敗時,我們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命運就在自己的手中。一切的決定、思考、感受、行動都受控於某種力量,它就是我們的信念。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決定你有什麼樣的力量,你就可以控製這些力量全力以赴你的事業,一次創業或再次三次。在這個關鍵時候,我們要牢牢記住古老的平衡法則,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會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機會。這一次的拒絕就是下一次的讚同,這一次皺起的眉頭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今天的不幸,往往預示著明天的好運。隻有失敗多次,才能成功。輕型商用噴氣機之父比爾?利爾先後4次積聚財產又失去了財產;比薩餅創新之王湯姆?莫納漢先後4次麵臨破產的危險;亨利?福特在推出T型汽車並獲得重大成功之前曾兩次破產。因此,本田宗一郎向所有未來的創業者提供了一條簡潔明白的勸告:“創業者必須主動確定未來可能實現的目標,並樂意遭受失敗。”許多創業者甚至把錯誤看做作自己最大的財富。
羅森沃德是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西爾斯——類巴克公司的最大股東,他也是美國20世紀商界風雲人物。然而,這個做服裝生意起家的富翁卻也經曆了許多創業時的失敗與艱辛。
羅森沃德1862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少年時隨家人移居美國,定居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羅森沃德的家境不大好,為了維持生活,中學畢業後,他就到紐約的服裝店當跑腿,做些雜工。“我要當一個服裝老板。”這時,羅森沃德立下了他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學習和注意動態外,把全部的業餘時間用於學習商業知識,找有關的書刊閱讀。到1884年,他自認為有些經驗和小小本金了,便自己開設了一家服裝店。可是,他的商店門可羅雀,生意極不佳,經營了一年多,把多年辛苦積蓄的一點點血汗錢全部虧光了,商店隻好關門。羅森沃德垂頭喪氣地離開紐約,回伊利諾伊州去了。
痛定思痛,羅森沃德反複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最後,他找出了原由:服裝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但又是一種裝飾品,它既要實用,又要新穎,這才能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而自己經營的服裝店,沒有自己的特色,也沒有任何新意,再加上自己的商店未建立起商譽,沒有銷售渠道,那注定要失敗的。針對自己出師不利的原因,羅森沃德決心改進,他毫不氣餒繼續學習和研究服裝的經營辦法。他一邊到服裝設計學校去學習,一邊進行服裝市場考察,特別是對世界各國時裝進行專門研究。一年後,他對服裝設計很有心得,對市場行情也看得較為清楚。於是,決定重振旗鼓,向朋友借來幾百美元,先在芝加哥開設一間隻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裝加工店,他的服裝店除了展出他親自設計的新款服式圖樣外,還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對已定型的服式改進,甚至完全按顧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設計。因為他的服裝設計款式多,新穎精美,再加其靈活經營,很快博得了客戶的欣賞,生意十分興旺。兩年後,他把自己的服裝加工店擴大了數十倍,改為服裝公司,大批量生產各種時裝。從此以後,他的財源廣進,名聲鵲起。
我們再來看《南充晚報》上報道的一個自己身邊人的故事。
四川人鄭大清1985年在新疆打工搞建築,一年賺了兩千元錢,覺得“有做頭”的他第二年從老家帶來了40多個農民工,從別人手中轉來一個小工程。悲慘的是,在交工後老板跑了,一分錢都沒有領到。年底的時候,鄭大清沒有錢回家。有一位朋友給了他5元錢,一天就隻吃一頓的日子延續了近10天。這樣的情況刺痛了鄭大清的自尊心,他當時暗暗發誓一定要混出個人樣。
1987年3月,鄭大清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他和新疆製膠廠簽訂了13萬元的廠房維修合同,當年8月,鄭大清按時按質完成了全部工程,並受到對方的稱讚。在其介紹下,鄭大清又接了幾個小工程。年底清盤的時候,鄭大清驚喜地發現:除去各種債務,自己竟然有了5萬元的存款。這也讓鄭大清堅定了搞小工程的決心。到1989年,鄭大清完全在烏魯木齊站穩了腳跟,個人資產也超過了7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