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正確的止痛藥——對自己的身體負責!
挑選正確的止痛藥人們與疼痛之間的鬥爭,自古以來就存在。關節痛、肌肉痛、頭痛、牙痛、經痛、神經痛……幾乎人人都有過疼痛的體驗,人們常以“痛不欲生”來形容疼痛的感覺,也是醫生接診時最常聽到的主訴。止痛藥物的出現給我們帶了希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種疼痛時,常不經醫生指導,自行服用止痛藥物。合理使用止痛藥,可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但如果長期使用,特別是濫用,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麵對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這讓我們不得不麵對這樣的疑問:如何才能正確使用好這把“雙刃劍”?其實止痛藥大體可分三類,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止痛藥,是很“講究”的。
一、解熱止痛抗炎藥。止痛作用比較弱,雖沒有成癮性,但如果用法不當,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因使用範圍廣泛,臨床報告的止痛藥不良反應主要是這一類藥物造成的。
二、中樞性止痛藥。以曲馬多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樞性止痛藥,其止痛機製與阿片類藥不完全相同,故列為非麻醉性止痛藥。曲馬多的止痛作用較弱,為嗎啡的十分之一。主要用於中等程度的各種急性疼痛及手術後疼痛等。
三、麻醉性止痛藥。以嗎啡、杜冷丁等阿片類藥為代表。這類藥物止痛作用很強,但反複使用會成癮。國家對這類藥物有嚴格的管理製度,不能隨便使用。“止痛藥效果真好,吃完之後就不疼了!”醫生在門診中經常聽到這句話。其實,在簡單、有效的治療背後,卻可引起人體多個髒器的損傷,如腎、胃損傷,還可造成出血傾向。近年來,國內外有許多因服用止痛藥發生腎毒性作用的報道,其中主要是止痛藥抑製了前列腺素合成,導致腎功能不全和間質性腎炎。目前止痛藥引起的腎功能不全已占藥物引起的腎功能不全的37%,而且服藥超過3個月就可出現,其中消炎藥引起的腎損害占大多數。有些止痛藥含有非那西丁成分,而非那西丁可引起腎乳頭壞死、間質性腎炎,甚至誘發腎盂癌、膀胱癌,還可引起溶血性貧血,並對視網膜有一定的毒性,長期服用還可造成藥物依賴。還有些止痛藥含有氨基比林或異丙安替比林,這兩種成分會引起粒細胞減少,可降低機體免疫力,極易感染;氨基比林還被證實有致癌作用,對肝腎均有毒性,在一些發達國家已限製或禁止使用。有的止痛藥會引起消化不良、胃部不適甚至胃出血;有時長期不易覺察的小量胃出血可導致嚴重的貧血;甚至還有誘發哮喘發作的危險。
止痛藥主要是通過抑製前列腺素合成而發揮作用的,而前列腺素及其代謝產物是血小板流動、凝血過程必需的物質,所以止痛藥也有抗凝作用。如果孕婦濫用阿司匹林等藥物,凝血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可導致產程中或產後大出血。止痛藥對人體有治療作用,但不良反應也不少。未經醫生指導,千萬不可隨便用藥,隨便加大劑量,或任意延長服藥時間。按階梯用藥很重要,一般首先使用非阿片類藥物,如果所用藥物劑量及用法不能達到止痛效果,可加用弱阿片類藥物,如果二者合用後仍不能止痛,則可以使用強阿片類藥物。對中、重度疼痛,可使用兩種以上止痛藥物,這樣可以減少用量及並發症,增強止痛效果。長期反複使用同一種止痛藥物,會產生耐藥性,不應依靠增加劑量實現止痛效果,應及時改用其他止痛藥物代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藥物劑量要由小到大,直到病人止痛為止。疼痛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疾病之一。據調查顯示,頭痛、牙痛、肌肉和關節痛是我國居民最常經曆的疼痛,其次為受運動損傷導致的疼痛和經痛。其中,不同年齡段頭痛發生比例都超過了半數;30歲以下以及30~45歲人群頭痛發生率都超過70%;肌肉關節痛和牙痛常發生於45歲以上人群,發生率超過66%!麵對市麵上種類繁多的止痛藥,你懂得什麼疼痛用哪類止痛藥嗎?不少人把止痛藥當作萬用藥,無論頭痛、腹痛還是胃痛,一律用同一種止痛藥。比如,胃痛就不適宜用止痛藥。因為止痛藥中的某些成分,如阿司匹林,除了對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還有促使胃酸分泌的作用,而胃酸分泌過多往往使胃痛和十二指腸潰瘍更加嚴重。因此,胃痛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治療胃病的藥,才能緩解疼痛。無論何種疾病引起的何種疼痛,必須先找出病因治療。比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輸卵管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腸梗阻、膽結石、泌尿道結石、腸穿孔等都可引起腹痛;又如心肌梗塞可表現為胸前區和左上臂、上腹區疼痛,甚至引起牙痛。如果未弄清疼痛的原因,盲目服用止痛藥,雖然疼痛症狀得到暫時緩解,但卻掩蓋了疼痛的病因,使診斷失去了一個重要依據,不利於及早診斷和治療。因此,治療疼痛應以病因治療為主,鎮痛治療為輔。有專家告誡,服用止痛藥前,需要看清楚說明書,看看主要成分、藥理作用與適應症、禁忌症等內容。病人應將其與自己的症狀相對照,確定適用與否。如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潰瘍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