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是不是家庭教育就必須圍繞孩子被動來轉呢?至少目前國內充斥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圖書給我們傳達的就是這樣的信息,不能夠打孩子也不能夠罵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按照孩子的意圖來辦事,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我們做父母的就必須要尊重,我們提供寬鬆而優厚的環境和條件,不能夠有一絲一毫的懈怠。總之,我們的一切都要圍繞孩子的一切行動和思想轉。
但是這樣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理念真的很好嗎?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當孩子說要看電視的時候,我們要遵照他們的意思,允許他們坐在房間裏看他們喜歡看的節目。這樣的行為是否有放縱的嫌疑?還比如我們總是提倡一些音樂教育等等,這些花費不菲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預想的幫助嗎?曆史上許多的名人所處的那個時代並沒有條件允許他們的父母來做這樣的嚐試。而他們那個時代所創造的天才比起今天來看也不見得就少。
溫情教育的泛濫造就的並不是理想中的天才,他們固執而倔強,有賺錢的能力卻缺乏一點愛心。至於在生活中,和人爭吵、自以為是好像更是他們的專利,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就是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一切,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一切。孩子在和父母的相處中表現的總是咄咄逼人,而做父母的總是步步退縮。如果父母在隨後的保護能力方麵出現問題,孩子總是覺得不是自己出了問題,他們怪罪自己的父母和周圍的人,覺得是別人虧待了他。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和父母這兩個角色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是要塑造和教育的對象,而父母是他們的導師,給他們提供成長的條件和成材的指引。因此,我們在尊重孩子的同時,我們也不要隨便就放棄了我們做父母的原則。父母的主動性和管理性必須體現出來。
正是基於以上的問題所在,在這本《做自己想做的父母》裏麵為我們提出了許多既看起來很傳統但也是很新鮮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和嚐試。比如做父母的在需要發脾氣的時候沒有必要阻止自己的這點粗暴的情緒。其實,父母的脾氣是和孩子的親情教育聯係在一起的,這是種很好的交流方式。有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來點“專政”和“獨裁”,不能放任孩子哭泣和無理要求,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那些沒有一點意義的事情。放縱和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並不能發揮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出手的時候一定要幹預。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是父母的畢生希望,父母願意他們快樂,父母也願意他們健康,或許他們並不一定最後都能夠成為人才,但讓孩子在幼年時期接受好的教育和指引,讓他們長大成人能夠順利地立足社會,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適應競爭的環境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