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鼓勵她寫出了長達300頁(打印版)的英文日記《從西方到東方》(2年後出版);
12歲,為女兒拉來A&M大學華人聯誼會的工作,讓女兒進入成人世界……
這些案例,有不成功的,如讓女兒與大學生一起學大學代數(最後高倩因為壓力過大而得了胃潰瘍),大部分是成功的,高燕定都詳細做了記載,如,讓女兒背單詞時,他怎樣購書,怎樣把書拆開,怎樣給她定工作量,說明得非常細致,有很大的可模仿空間。
作為一個熱愛古典名著的作家,高燕定在此展現了他細膩的文字風格,在對女兒成長的描述上獨具一格,很多場景躍然紙上——高倩剛到美國時見到外國人就縮回家,一邊說“爸爸,爸爸,美國人”,一邊想帶爸爸去看稀奇的可愛神態;高倩徹夜寫作業,早上獨自開車出門,高燕定不放心,開車跟在後麵的拳拳之心;高燕定為了“偵察”女兒獨自在家學習情況,假裝出門,然後折返回家,翻過陽台看女兒動靜的“克格勃”鏡頭……
作為一個與女兒溝通良好的父親,高燕定自女兒的談話、作業、文章和他對女兒校園活動的參與中,對美國中小學和大學的課內外活動有了豐富的了解,比如,夏令營的申請條件、演講比賽的程序、詩歌比賽的趣事、中學生法庭的現場情況、高中論文作業,都有很詳細的記載,對從細節上、微觀上了解美國的教育體製,有很大幫助。
作為一個有心人,高燕定在書中展示了女兒成長過程中,與人生設計有關的很多細節,如高倩的一周時間安排表,6年級的個人簡曆,從童年開始共13年的暑假安排……對一些家長和年輕朋友來說,這些,是自己進行人生設計時,可以用來參照的樣本。
自哈佛女兒越來越自信的笑容中,我們也許可以感覺到人生設計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對於許多正在為孩子的未來所操心的父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鼓勵。
過去,家庭裏孩子都比較多,孩子將來究竟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一般不大考慮。因為每天都要為孩子的衣食住行、生存問題奔忙,孩子能不能成材,成什麼樣的材,就隻能“聽天由命”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做父母的就開始為孩子精心設計美好的未來。
所謂“設計”,即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製定方法、圖樣等。要製作一種機器零件,可以預先設計;要建造一座樓房,也可以預先進行設計。因為所要加工、製作的對象是沒有生命的,你怎樣設計就可以由你隨意加工,製作出來的產品會完全符合設計者的意願。
而家長培養、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成長、發展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這些因素往往不是家長所能支配和控製的,子女有自身的素質、興趣、愛好、機遇等。因此,家長為子女預先所“設計”成長、發展的曆程,所要達到的目標,發展的專業方向都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符合家長的願望。與其讓自己和孩子被失望、困惑的情緒所籠罩,家長不如做出明智的決策,即為孩子創造相應的條件,促使孩子德、智、體全麵發展;在此基礎上,根據孩子的素質、興趣、愛好、特長和發展趨勢,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等子女進入中學階段再由他們自己選擇。家長要明白:不僅家長不能設計孩子的未來,就是孩子自己設計自己的未來,也還要根據個人發展情況和社會需要隨時進行調整,不能“一條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