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父母和服務人員都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位遊客對另外一位遊客說:“你不是兒童心理學的博士嗎?現在全看你的啦!”
就在眾人的慫恿與期待下,博士走到孩子旁邊,附耳向他說了些悄悄話,孩子二話不說地下了木馬。
大夥兒在欽佩之餘,紛紛向博士請教:“你究竟對那孩子說了些什麼呀?怎麼這麼有效?”
“也沒什麼,”博士平心靜氣地說:“我隻是小聲地對他說:‘如果你還不下來,我就立刻狠狠打你一頓屁股,你要不要試試看?’”
眾人一片愕然。
吃慣了蜜的孩子對於蜜是沒有任何感覺的,來一點辣的才能對他的味覺起作用。培養健康的味覺需要在平時嚐各種味道,同樣,培養孩子從一開始就不能一味順著他,應剛柔相濟,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孩子。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的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是非常的“民主”的,他們總是語言溫和,不急不惱。但實際上他們對那種驕橫無理取鬧的孩子也會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其實,孩子擁有了自由,同時也應該承擔相對應的責任,否則孩子就應該付出一定的代價。
在美國,一旦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喜歡使用的法寶是:time—out”。
“time-out”這個詞本來用於體育比賽中,表示“暫停”。然而,在美國的家庭及幼兒園中,人們對它可不陌生,誰都明白那是父母及老師用於“懲罰”一時不規矩的孩子的有效方法。
“time-out”可譯為“計時隔離”,有點像中國的關禁閉。在美國,孩子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時,父母常常會選擇使用“time-out”,而不是打罵。可以這樣說,“計時隔離”對美國孩子都具有威懾力,是非常有效的懲罰手段。這與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有很大關係。
對於嬰幼兒,美國有這樣的法律規定,小孩子必須隨時有成人陪伴或看護。幼兒園還明文規定老師的職責包括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不能憑老師的意願隨便遏製孩子的要求和想象。在那樣的環境中,孩子很少感到冷落或孤立無援。然而,一旦被隔離和“冷落”,就自然會對孩子產生一種強大的威懾力。其次,隔離還可以使孩子感到自己與別的孩子被區別對待。孩子對這其實是非常敏感的。
比如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母親及她兩個孩子驅車外出。開始,母親隻忙著跟6歲的大兒子交談,過了一會兒,3歲的小兒子就開始在座位上故意發出響聲,甚至還用腳尖踢前麵的座位。母親立即明白了孩子的用意,便立刻向小兒子道歉,並且馬上改換話題,讓兩個孩子都感到媽媽很關注他們。
“time—out”之所以奏效,主要是因為這種做法與孩子們平時所受到的待遇反差極大,因而能在心理上給孩子很大的震動。另外,讓淘氣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分開,可以令他自己去反省自身的行為,而且又不能再去影響別的孩子。這樣,“計時隔離”也就成了美國父母處罰孩子的法寶了。
一個中國家長對於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他的經曆是這樣的:
我兒子今年七歲了,同其他孩子一樣,有時也哭鬧、發脾氣。在家裏,我就采用兒童心理學家推薦的一種管教不良行為的方法,又稱“麵壁法”。如果有時無理取鬧,我就命令他到書房去,並把鬧鍾設定為5分鍾,直到鬧鍾響,才叫他出來。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他已經很少發脾氣,而是聽我講道理了。
當然,有一點必須要明確,我們並不是提倡對孩子進行無緣無故的打擊,那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並且是非常不應該的,我們的方法是表明我們對孩子是充滿著深深的愛,我們總是要告訴孩子:你要為你自己的所做所為承擔責任。